从现存造纸作坊中探讨古代造纸术的演变

自从两千年前,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之后,纸张被广泛应用至今,为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造纸术之前,古代有关的文献仅有“剉”、“擣”、“抄”等零星记载,给后人留下了“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道工序)”的层层神秘面纱。

      据明嘉靖十四年《奉化县图志》记载。距今约六百年的永乐朝代,奉化已给朝廷上供黄、白等纸。当时不但有名,而且品种达十几种,可惜仍无造纸术的具体记载。笔者长达八年的深入奉化现存唯一的袁氏造古纸作坊,详细翔实地记录了行将失传的古代造纸术完整的七十二道工序的技术操作细节。它被视为蔡伦造纸术的完整再现。

      【关键词】造纸历史造纸术

      一、难明汉、隋唐五代的造纸工艺流程详情

      两千余年前的西汉劳动人民,最初发明的纸是麻纸。即把废弃的破布、鱼网、绳头等,通过“坐刂”、“寿”、“抄”等工艺流程,造出洁白平滑的嘛纸。广泛使用长达至唐的千余年间,创造了人间的一大奇迹。可惜从唐以前的有关文献中。仅有“坐”(即切碎),“寿”(即春捣),“抄”(即抄纸)这三道主要造纸术的工艺流程的简单记载。

      东汉至和帝时(公元89-105年)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的先进造纸经验基础上,又成功造出了质量更精细的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献于朝廷,“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推测蔡伦肯定在造纸的工艺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改革,可惜仍无详细记载的工艺流程。连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这部权威的讲述造纸的专著中,也只提到皮纸和竹纸,惟独没有麻纸的详细工艺流程。在六至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造纸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标志是造纸原料品种的扩大。如在原主要以麻类为主的前提下,又增加了褚皮、桑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其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和生产,又习惯于手工业者长期的“技术保守,重口手相传”的传统习俗,在当时文献仍旧无详细记载造纸术工艺流程,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神秘符号。

      二、略显简述的宋元时期的造纸工艺流程

      在社会稳定、百业兴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大环境下,宋元时期的造纸业也到了成熟阶段。造纸原料又有了新发展。如就地取材、价廉物丰的竹、麦坯、稻杆等原料做成的纸,被广泛应用。开创了造纸史上的新纪元。北宋的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

      (1966)记载“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南宋陈栖的《负喧野录》卷下记道:“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宋元时期造纸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某些新的技术工序的引入和设备的更新等方面。如有条件的造坊,用水碓而不用人力来捣春支料,既省工,纸料又较匀细。用水碓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的。

      宋元时期又发明了一项新的造纸技术,就是把竹料分别和麻料或褚皮料等混料合成造纸。不但提高了纸的质量,而且更丰富了纸的品种,这应该归功于造纸术工艺流程的不断合理改进。可惜在《太平御览》这部百科全书—605卷的纸部介绍中,很少介绍造纸技术的具体工艺流程。

      三、掀开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神秘面纱

      明清科学技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造纸技术在集历史上之大成的基础上,也进入了总结性的发展阶段。无任在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还是在产量、质量、品种、用地和产地等都比前代大有增长,更重要的是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纸技术的著作问世,期间代表作有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王宗沭的《江西省大志》。这是自西汉发明造纸术后的二千余年中,千唤万呼才露出庐山真面目。关于竹纸,《天工开物—杀青》卷中有详细记载:“凡造竹纸,侵至百日之处,加工槌洗,洗去粗壳和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凡煮竹下锅……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篁,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内洗净。……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椿,捣至同泥面,倾入槽内。”“凡抄纸槽上合方平,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名)。入后,则水干自成洁白。凡纸抄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杆浮帘之顷,水从四际之淋下槽内,然后复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洒法,使水气净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去熔干。凡培纸,先以上砖砌成夹巷,下以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若火纸、糙纸、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惟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把《天工开物》造纸的记载予以分解,则成为下列流程:

      1、砍竹2、截竹3、入塘水浸百日(自然发酵)后槌洗去粗壳和青皮(古称杀青)4、浆石灰5、蒸煮八昼夜(闭封皇桶)6、漂洗竹麻7、再浆洗柴灰水8、蒸煮9、再以草木灰水淋之,沃十多日。10、春捣11、漂洗12、入槽与水和匀13、加纸药水汁14、打槽捞纸15、压榨去部分水16、焙干17、揭纸

      试把《江西省大志》中关于皮纸制造的技术与《天工开物》中竹纸制造的技术作对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只是《江西省大志》中提到皮料纸要经过自然漂白这道工序,《天工开物》中却没有提到。其次是物料蒸煮三次,二次漂白与《天工开物》略有差别。

      又试把清道光二年(1822)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山货》卷中,对陕南造竹纸技术工艺流程和《天工开物》相差无几,所异的只是清代陕南增加一道和淀粉汁蒸煮七八日,这样使竹料更白更烂,因此无需再经过多大的揍捣即可成浆。

      以上相比可知古代造纸术工艺流程皆大同小异。

      四:再现蔡伦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袁氏造纸坊

      由于古代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记载及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不够详细,仍给后人造成了云里雾中看不清的遗憾。

      为了及时地记录行将失传的手工造纸技术,必须找到一个承上启下具有数百年造纸历史传统的理想纸坊。并从中探索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演变。据现存最早明嘉靖十四年《奉化县图志》记载,明永乐间已有上供朝廷白纸,黄纸的记载,距今约600年。据《奉化市志》记载,奉化竹纸最早记于史书时间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约500多年。

      据《奉化江氏宗谱》上记载,奉化造纸业最兴旺时,当地共有千余人从事这一行业,光抄纸槽就有300多个。生产的竹纸远近有名。这应该得益于川流不息的溪水和绵绵不断的竹山。为造纸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优质原料。可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仅剩下袁师傅一家的手工造纸作坊。从其保留至今的七十二道造纸技术工艺流程,无意中掀开盖在古代造纸技术的许多神秘面纱的最佳视角。笔者详细记录了各道工序的技术操作细节,这些知识在书本中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定能补上古代文献记载的欠缺不全。下边是具体操作的工艺流程:

      一:前期基建和必备工具

      传统造纸行业流传着“片纸来之难,过了七十二”,或108道工序之说。但是搜索有关文献资料时因不够详细而遗憾。下面笔者和盘托出袁氏竹纸制造过程中的详情细节,以充实传统造纸术的丰富内涵。

      1、 槽头屋

      盖建捞纸必需的槽头屋一间,要求一面朝南,无壁无门全敞开,既有利进出方便又能达到极佳的采光效果。如年产量保持在30万张纸,基本上有30平方米屋就可以了。

      2、 纸槽

      俗话有水底千年松之称,故明清以前的纸槽多用松木做成。也有石槽。现代多用水泥槽。松木槽时干时湿会损裂的快。长时间湿水使用反而能用10年以上。供1人捞纸用的纸槽约长1.6米,宽1.3米,高0.6米,如纸规格需二人以上齐心合力捞纸。纸槽和槽头屋相对扩大。

      3、 木榨

      木榨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一端可上下移动,一端为窄杠,专门挤压湿纸水分。一般用栗树硬木做成。约长2米宽,1.5米高,2米。现代多用千斤顶螺旋式压榨器。

      4、 索

      索即木榨上端连接下端杠挤压的联系绳。古代多用竹绳或麻绳,现代用洋棕绳。

      5、 桶、缸

      捞纸时必备桶、缸若干只,主要盛竹浆、纸药水、清水等用途。

      6、 纸竹帘

      捞纸用的竹帘是造纸术中最关键的工具,能工巧匠制做纸竹帘是一门十分考究、细致、要求极高的独特绝活和精细的工艺品。传统习俗都是单门独户秘不示人的制作,目前此类人才稀缺,给世人带来更多的神秘色彩。抄纸竹帘相当于造纸机的铜网。做完一张纸帘,有以下七道主要工序:

      6.1,砍苦竹:纸帘的主要材料是苦竹,苦竹的特性是味苦,竹长约1-2尺,纹理直,质坚硬,符合制帘的竹丝必须无竹节的严格规定,又是防虫蛀的理想材料。每年冬天去挑选砍伐。节长而挺直的苦竹。

      6.2,浸泡:剪除枝叶后,如新鲜苦竹放在溪水中浸泡三天左右,干苦竹就多浸泡二天。

      6.3刮竹青:捞出浸泡后的苦竹,用刀刮去表面的竹青皮。

      6.4,剖篾:把各节锯断,截去竹节,用刀剖成篾瓣,用专用刀劈去底黄,再劈成青篾和黄篾薄片。削薄后,再用到剖成一毫米甚至更细的小条,泡湿后拉丝,或捆起待用。

      6.5,拉丝:又叫抽丝。挑选可用的薄片小细条,把一头切成尖头,穿过拉丝机的小圆孔口从中拉出圆柱形的细篾条。其粗细按纸的不同品种而决定,最细者如同头发丝。拉丝机是由特制的不同直径的圆孔铜板或铁板制成,固定在一架上就可以拉丝。

      把切成的细尖头条子插入孔中,用钳子夹住插刀孔中的另一端的篾条,帘工水平地、用力适度地向外拉出整个篾条,于是就完成了圆柱形的篾条了。再交换方向,让另一端先插入孔中,用钳子夹住再拉一次,这样更匀称,在拉丝条时,首先经过大孔,再经过中孔,最后经过小孔才能达到。然后晒干,用口袋搓光,捆成束备用。

      6.6,编织:这是组装成帘的最重要工序。一般编织宽或长竹帘用长木架,窄竹帘用短木架。木架间隔2厘米,在横梁的正反两面挂列一对约长4厘米,宽5厘米的小竹片,竹片上系着白色的织线。木架的外侧分别挂着十几只插竹丝的竹筒,帘工坐在木架前,按纸帘大小有独人操作,有多人同时操作。

      左手指先抽取竹筒中的帘丝放在木架上,右手把垂在里外侧而又对称的小竹片循环互翻,让织线交叉地紧紧地缠住帘丝,熟练帘工编帘的动作、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劳动享受。传统编帘用的织丝以蚕丝做成的丝线为主,有的地方用粗细均匀的白色马尾;现代用锦纶丝。一张50*80厘米的纸帘约需1千多根帘丝;用10天的工作日;一张3.2尺乘6.2纸帘。约需7千多根帘丝用24天工作日。

      帘子的大小和形制,取决于纸的大小,竹帘按不同编织线组成单丝路、双丝路等不同的帘纹。

      北宋以前我国古代又发明了花帘纸,即在纸帘做成后,再用绳在篾条上编成不同的图案花纹或文字,捞纸后帘纹印在纸上,对光一照纸面呈现暗花或文字。

      6.7刷涂漆:江南地区的帘工多用生漆细心地刷涂遍每根竹丝和织线,后阴干,重复三次。就可捞纸。其作用一是防腐延长竹帘寿命;二是调整帘丝的间隙,使帘丝间的连接浑然一体。

      7、帘床

      又叫帘架,专为帘纸的放提工具。由4根杉木条分别按纸帘大小而特制,分别由上梁、下梁、左右边框,框内分别放在若干根芦花杆做掾子。

      8、 上纸帘

      捞纸前的纸帘还需要在竹丝上边上帘,又叫鼻木、天盖子,即用稍长纸帘宽度约为二公分的1厘米圆木,放在纸帘上方,用丝绳扎结牢;在下方用一根0.5厘米的竹片作为地衣,用丝绳扎结牢。能起到捞纸时的纸帘停摆弯曲运用自如。

      9、帘叶

      用二根2*3厘米的杉木条,长度与纸帘的左右框高度一样,捞纸之前或之后,都要把帘叶压上或拿去,方便捞纸和放纸桨。

      10、晒帚

      采集背阳生长的大松树长约12-15厘米的粗壮针,分别把松针捆成约1厘米大小20余束,并且逐束用竹片紧夹束针,用麻丝线扎绑紧牢。一把晒帚约用2500根松针。耗工时半天。可使用2个月。

      11、石捣臼

      石臼用于捣料,一人用脚踏碓杆,带动碓头捣料;一人用手翻料,现代改用电动捣料,效率显著。

      12、锅灶、铁锅,铁耙

      室外砌大锅灶,用石或砖堆砌,有灶腔、灶壁、灶台、大铁锅,锅上围上不透风不漏水的铁皮或圆木桶,又叫篁,盛放竹料煮熟后,用铁耙钩出竹料。

      13、沉沙沟

      用砖水泥砌成约长4米、宽50厘米,高30厘米的沉沙沟三道以上,每道沟头尾循环流通,沟头连接一只七石缸放浆水。

      14、一一一打浆池

      用砖,水泥砌做成约半立方打浆池一个,可容做2000张纸浆。

      15、搅拌浆棍

      用力不停地搅拌均匀抵浆。

      16、刀

      砍柴刀、剖篾刀若干把,用于砍、截、劈、剖竹料用。

      17、细竹筐

      若干个大细竹筐,用于盛放浆料等。

      18、布袋

      若干个布袋,盛浆料冲洗之用。

      19、腌料塘

      因地制宜,挖成约长5米、宽2.5米,高1.5米,用石板或水泥砌成不漏渗水的腌料塘三个以上。石灰腌制新鲜竹料。

      20、七石缸

      七石缸约30只,贮放做30万张纸的竹料。

      21、烘纸屋

      盖建烘纸屋,要求能宽敞地容纳烘纸壁、长板桌,约宽4米,长8米的三十平方米。屋之二门同时开在火道口两侧,方便进出。屋外火道口有烟囱,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方便堆放有关物件。

      22、烘纸墙

      又叫烘墙,湿纸烘干的作用。其大小由纸的大小而定。在屋中间用砖、钢筋做成3寸墙,高2米,长5米,上端30厘米宽,下座60厘米宽,主要是火墙内有火道。烘墙壁用石灰、麻筋,黑粉搅拌混合搪粉,要求平整光滑坚硬不裂。其色利于烘纸看得清楚。明清时有用瓦堆迭,现代多用不锈光板等新材料,用电代替烧柴。

      23、板床

      做二张约1*5米长于烘壁的长桌壁,上放一块木板做底板,专供揭放湿纸坯之用。

      24、砑纸坯杖

      用约35厘米硬木做成小手杖式,一头呈三寸金莲平底小脚状,用于砑纸坯,有光滑,砑松纸坯的作用。

      25、纸坯靠板

      二根粗竹叶或木棍斜*墙壁,上放一块木版做底板,专供揭放湿纸坯之用。

      26、干柴

      在火道口进柴烧火,每天做1000张纸,约进柴火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60余斤,烘壁热度不超过50℃,火道口要封口遮风,使烘壁长时间保温,节省柴火,控制温度。

      27、木板、绳

      成纸验收合格后,按传统100张1刀数,折纸角以表示数字,每50刀用木板打成一件包装,用绳或铁丝打包结实,发往收货人。

      一、备料

      1、砍嫩毛竹:进料的季节性非常讲究,如做竹桑混料纸,鸟金纸等上品优质纸,必须在每年的农历5月底6月初,纸工上山专砍伐新竹笋,在笋壳没有全部脱落时为最佳,其嫩竹肉头厚,含纤维多,当地趣名鳗鱼尾巴,此时的竹笋鲜嫩可吃。

      如做略逊于鸟金纸等属于中品的毛边纸等纸,进料时专砍伐竹笋壳刚刚脱落光,而细竹叶未抽发的略老竹笋;如做迷信纸、窗户纸、包装纸等下品纸,砍伐竹笋壳全部脱落光,细竹枝叶抽发出来的老了一些竹笋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进料时间的不同,其成浆率也不一样。

      其比例是:做上品纸嫩竹笋出浆率百分之八;中品纸的略老竹笋出浆率百分之十;下品纸的更老竹笋出浆率百分之十五。

      如用苦竹做原料,必须按当地气候冷热来决定,每年农历小满前后—芒种前后一个月内进料。苦竹纤维比毛竹纤维长百分之五十,由于汁苦,平时连野猪都不喜欢啃吃,所以用苦竹做成的纸,一般书虫不爱去蛀食,是纸寿千年防虫蛀的理想材料。

      惜苦竹出浆率低,成本高,很少有人问津。

      2、背嫩竹:竹工在山溪湾道等难行之路,用短粗毛竹简易搭起滑竹桥,竹工肩背3-4根约5米长、150斤重的竹,行走5-10里路到造纸作坊。

      3、截竹段:用刀截成约一米长的竹段,按老嫩不一分拣出堆成一处,保证优质的高标准原料。

      4、劈竹片,用刀把竹段劈成约3.5厘米宽的竹片,约50斤一捆,搬到沤料塘边。

      5、块石灰碾压成粉状,搬运到沤料塘边。

      6、沤竹料:解散竹片捆,把竹片散堆滩平放在塘底再放一层生石灰;如此重复层层迭铺。每百斤嫩竹料约放生石灰15斤,竹笋老些多放些生石灰。灵活处理。

      7、灌水:塘内竹料堆放完毕,上面用木条压着,再用重石压住木条,以防灌水后竹片上浮,沤料不实。然后灌水塘内,淹过竹料之上。

      8、竹料:经过露天日晒风吹雨淋约60天左右,竹片差不多达到软腐熟的程度,当然腌得时间长些更好。那么怎样掌握软腐生熟之间的差别呢?有经验的纸工,用铁耙钩出竹料,用手能轻轻地掰开竹片,并能看见许多藕断丝连的纤维毛头,证明熟腐。如勉强掰开竹片有韧性无纤维毛头,表明才半生半熟,必须继续腌,待到熟腐方可起料。

      9、洗竹料

      把熟腐的竹片挑到川流不息的溪水中,不停地冲洗掉石灰等粘物杂质,装满一锅竹料约千斤料,化工6-7小时能彻底洗干净。

      如果不需要腌的竹料,多因为山深路远交通不便,竹工就地取材,把竹料劈成约2厘米宽,2米长的竹条,晒七天干后运到造纸坊。每百斤鲜竹料可晒30斤左右赶竹片,再浸泡在溪水中洗约7天。可直接入锅煮。

      10、      装料:纸工穿着防水鞋,用铁耙把洗干净竹片,一层层排列堆放锅内,按百分之六的比例逐层散放固定硝碱,一直装到锅盖以下,最上层竹料用麻袋或石头重物压住,用脚踏实/装锅时要严实稳固,严防塌下和漏气。

      11、      灌水:然后灌入清水低于顶层竹片料40厘米,防止沸水往外溢流。最后盖上锅盖。

      12、      烧火煮料:起火烧武火12个小时后,竹片料基本上柔软,纤维易于撕裂。然后熄火闷住保温热48小时,煮料熟透,约消耗柴2千多斤。

      13、      出料:趁冷却后乃有温热,纸工掀去盖子,搬去石头重压物,用铁耙扒出熟透竹片料,放入筐挑到七石缸边。

      14、      入缸排污:把煮熟料倒入缸内,不要石头压实,灌清水满缸,缸底有出水口,每天换清水一次,连续七天清除排泄硝碱污物。一旦排出全是清水,不见红、黄等浊水,表明干净。

      15、      日光漂白:洗净的竹料放在露天缸内,敞开任由风吹雨打曝晒,经过夏天约30天,冬天约60天以上的白天黑夜冷热变化,捞出竹料可见纤维全白。

      二、捞纸前的浆料制作

      1、取料:经过日光自然漂白后的竹料,已达到即干净又雪白纤维又长的程度。从缸内取出放入袋内,每百斤湿料约做4百张纸。

      2、压榨:把湿料袋用压榨机或千斤顶压机约压二个小时,至手捏不出水为标准。

      3、捣料:干料倒入石臼里,踏碓由二人操作,一人用脚踏碓杆。带动碓头捣料;另一人坐在碓头石臼旁,随着不停地踏碓。翻料工也要不停地翻料,并眼尖手快地拣出杂质粗物。人工捣料约三个小时,现代多用电动捣料,省时省力,效率更好。直到把料捣撵成细烂为佳。

      4、洗料:捣烂的料装入大布袋,挑到溪水中冲洗,并用木耙不停地捶拍袋约1个小时,待不见污水为准。

      如做白纸需要漂白,先把竹料在缸内漂白,每百斤漂白粉可做白纸5000张。贮放12个小时,取出放入竹筐中沥干水,再装入布袋,挑到溪水中冲洗2个小时,用手压脚踩不见污浊水流出,表明无残留漂白粉液,达到纯净标准。

      5、打浆:把纯净料倒入打浆机,传统用人工,现代用电动,做50*80厘米规格的2000张纸,约需三袋净料,即可做纯竹纸;如加入桑皮或其他皮料,百分之二十等不同配方,可做成混合高质量的纸。灌入清水打浆机内,约打浆30分钟后,把浆料直接抽送到调浆池中,用搅拌棍不停地均匀浆料,可进入沉沙沟。

      6、沉沙净料:一定数量的浆在沉沙沟中源源不断地被缓流净水洗淀,浆随水浮漂流入沟下的布袋竹筐,可进入杂质全部沉淀沟底。

      1000张纸浆约需流水沉沙4个小时以上。最后排尽沟水,每日清理沟内沉淀物。

      7、槽旁备浆:捞纸工把布袋内的净浆,盛放在桶内,有些桶盛清水,有些桶盛纸药,准备捞纸。

      8、纸药

      早在晋代之前造纸术中应用了淀粉浆液和糊剂的纸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金至宋元以后纸工们广泛采用了更为理想的价廉易得比淀粉汁好的植物汁液,一直应用到今天。民间称为“纸药”或“滑水”,植物粘液的应用,是我国又一项独特的技术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大贡献。

      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文中提到“……入纸药水汁于其中(行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又王宗沐在《山西省大志.楮书》文中提到“药和溶化,澄清如水。”遗憾的是交代的过于简略而令人不得要领。与古代传统保守习俗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各地对纸药的配制大同小异。下边介绍的袁氏纸药技术,无疑继承了古代的技术遗产,从中大致可以窥得古代技术的概况。

      8.1纸药种类

      国内各纸工因地制宜常用黄蜀葵、杨桃藤、野枇杷根、柏树根等二十余种植物作为粘液。

      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袁氏春季常用冷饭包藤(土名);夏秋季用梧桐树新枝,当年生豆腐渣柴之叶,不用干枝。冬季用野生猕猴桃当年生藤。因为当年生的植物枝藤或叶,有充沛富有粘性的汁液。陈年老枝的粘性液相对来说差了许多,故不用。

      8.2配制:把藤、枝砍采后,折捆或截断约30厘米长,用木锤敲打扁烂,浸泡在冷水缸中12个小时以上,待粘液浸泡出后,用布包之过滤,取其纯粘液盛于缸。

      豆腐渣柴。光用其叶,把7斤叶放在锅内水煮,烧煮约一个小时,见叶的正反二面有分隔现象,说明粘液完全煮出来,后用筐挑到溪水中漂洗一夜,第二天把叶倒入缸内,清水浸泡可用其粘液。以上粘液缸均宜放在阴凉处,七天有效。

      配制粘液一定要用冷清水,可防止粘度下降,一般粘液随配随用。捞出的纸纤维交结均匀度高,紧密度好等优点。

      四、捞纸

      1、 在纸槽内灌入清水高约30厘米。

      2、 捞纯竹纸,先放入约可捞50张纸浆入槽;如做竹浆、桑皮料或其他皮料混合纸,可按要求按比例配制。例竹浆百分之八十,桑皮料百分之二十配料。然后摻入一勺药水,用棍棒均匀浆水。捞30张纸后,再加点药水,保持粘液比例。如果药水太浓或过淡,捞出的纸质量就会影响。

      3、 纸工捞纸帘多用双出水,即前后二次以上荡水,这样的纸纤维均匀紧密,干纸易吸水,落墨不易散化;单出水因纸质松散纤维不匀,易化墨。

      4、 后把帘放在帘架上,去掉帘叶,然后把帘转放在纸坯板上平整迭放,揭起帘留下纸坯,接着重新把帘放在帘架上,按上帘叶,搅拌浆水,继续捞纸。

      5、 随捞随查:为了保证纸的优质,纸工随时用手或细木竹筛拣出粗杂物,有纤维束团要及时搅拌均匀。

      6、 配色:如做白纸,按二万张纸加入一百斤漂白粉即0.5%的配方调搅均匀;如做本色纸,直接用浆料捞纸;如做淡黄纸或各色纸,按一万五千张纸加黄粉或其他色粉二斤。即0.14%比例调搅均匀。传统调色都用植物色料,或多年陈腌竹浆已成深褐酱色水,按比例调配。

      7、 厚薄:纸工捞纸荡水重慢,慢重桨厚,捞得纸就厚,反之则薄。一个熟练纸工,温暖天可捞纸900张-1000张优质纸,冬天800张左右。每张帘捞纸20余万张后,会褪漆露竹白,需立即更换。叹惜目前高师做好帘的稀缺,一般一张帘仅抄三万多纸就断线散竹丝,令人头痛,

      8、 盖板:等到板上的纸坯有500张到1000张,其中用编织袋盖住上面,再用干木板压住约一个晚上。

      10、 清洗纸槽:每天完成捞纸后,放掉槽水,灌入净水,同时把帘等洗刷干净,备第二天工作。如捞粗劣下品纸,可用隔夜浆。

      9、              木榨挤压:把湿纸坯平放到榨床,即用木制托纸板上,纸坯上放上压板,其上再迭放合适高度的活动式垒木块,然后利用绞绳杠杆原理,缓慢往下压挤水分。或把纸坯放在千斤顶螺旋式压榨机,同上操作。压榨时,水会“滋滋”地往外流淌。有经验的纸工用二个多小时就可完成。没有经验的操作工,因心急用力不匀,或压榨太快等原因,很容易造成纸坯内心爆裂,那么当天的捞纸全部报废。

      五、晒纸

      1、 纸坯进烘房:压榨后的纸坯大部分已挤去流水,达到易揭的半湿状态,就要送进烘房长桌板上的斜木架的形如“坡架子”上。准备上壁烘干工序。有经验烘纸工说:“如压榨后的纸坯隔夜或二天以上再烘纸,纸坯容易产生水花印,烘干的纸就会产生团花纹痕,影响纸质。

      2、 起火热壁:火道起火,把一小捆一小捆的柴火往火道中塞,上午下午各进柴一次,每次约60余斤,一天烘干纸1000张,约用百余斤柴。然后封住火道口,保证烘壁较长时间保温。又可省柴省工。

      3、 洗烘壁:一日二次用竹丝或稻草沾水或拧干湿布或干布檫干净烘壁,检查有无尘污残留。发现烘纸粘贴不住,说明壁脏或湿纸含碱性过多,须用糊汤或清水洗刷干净。

      4、 松纸坯:坡架子上的纸坯,用砑杖从上往下不停地砑滑,有松散纸坯、光滑纸面的良效。烘纸工用手把纸坯四边0.5厘米往前揉捏成倾浅盆形。

      5、 烘纸:又叫晒纸。用手摸到壁温热不烫手。把木柄松针刷横压在纸坯旁,用右手在纸坯左上角轻巧地揭,随势吹气揭纸角。可以连续吹揭多张湿纸放着;后接着双手稳提揭下湿纸,上烘壁,紧接着用右手提刷子撑纸,按此方法每张压着上张的四分之处刷平。每刷烘一张纸约需10秒钟。压粘八张湿纸左右再换粘贴。约3-5分钟纸可烘干。1人一天可烘纸1000张左右。为了保证烘纸质量,规定不准开门,不准用电扇,防止起灰和干扰壁的温度。

      6、 技术处理:湿纸坯经过压榨后形成纸块,加上纸薄粘得很死,往往会揭了一部分就撕破浪费。据纸工介绍,如发现连续揭破情况,最好耐心地用砑杖砑十几下,放些时间,待湿纸内的水、碱、纸药成分发生了变化后,就会好揭。如0.5厘米卷边干燥,可用刷子刷水湿润。一般二手同时轻稳用力揭纸成功力高。

      7、 单抄单晒、重抄重晒:在晒纸时,纸正面粘贴壁上,一张纸干后揭下就光滑,薄纸叫单抄单晒;如需要厚纸就用单抄重晒。即一次揭下干纸后,再附托在湿纸上粘贴壁上,多刷几遍结实,干后揭下就是厚纸了。

      8、 揭纸:纸工常说这边刚贴那边干,手脚不停眼如鹰。说得是烘壁工作相当紧张,一刻不休。

      当纸干透后,先依次在左上方揭起角,然后双手逐张揭下,整齐地放在长桌板上。

      六、验纸出库

      1、 验纸:俗话说,纸怕上照,在阳光或灯光下一照,就可清晰见到纸质的纤维密度的均匀情况,纸中含粗杂物情况。为了检查纤维韧性含量,可湿润纸后撕开,如纤维毛头多而长,证明浆料优质;反之则差多了。纸工拣出破损不合格的纸,并记下原因,以便今后注意改进。

      2、 数纸:按照传统方法,每数一百张在左上角折纸为一刀。约5000张一件。

      3、 打捆包装:用木板包装,或用竹篾打捆或用纸箱打捆等候包装多种形式,合格出库发货

      4、 贮放:要求放在干燥不透风的地方。放的时间较长,纸的韧性越好。其稳定性越高。

      随着古代各时期的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纸的质量更优良,品种更丰富,应用更广泛,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大更辉煌。但出于种种原因,对当时具体工艺技术细节的介绍仍留下了许多迷雾疑团。

      据明嘉靖十四年《奉化县图志》卷四记载:“上供、永乐年……历日黄纸二千七百五十张、白纸七万一千张……”距今六百年前已很有名了。据《奉化市志》记载,奉化竹纸的在明正德九年前就很兴旺。

      又据《奉化江氏家谱》记载:当地兴盛时,纸工千余人,纸槽三百多个,品种丰富,远近有名。可惜只重视操作经营而不注重文字总结的师傅们,同老祖宗一样:肚藏丰富经验,口传手教名不虚传,提笔总结难难难。在高科技飞跃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当地至今仅留下袁师傅一家纸坊。袁师傅长期造纸50多年,可谓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他所造的竹纸,麻纸原料及配方和工艺流程所体现的和古代造纸术所造的古纸特征基本吻合。近几年所造的纸,分别被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数十家著名馆所定制,解决了在保护、修复古籍等方面纸张的燃眉之急。发挥了纸寿千年的特殊价值。

      笔者欣喜地发现能承上启下又具有六百多年造纸历史的袁氏造纸坊,其翔实细致的七十二道——工艺流程及技术细节,和国内现存不多的手工造纸厂、坊有大同小异之差别,无疑可从中窥得古代造纸术工艺流程的演变,是破译行将失传的具有二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古代造纸术工艺流程和技术的种种迷团的不可多得的活材料。它被视为蔡伦造纸术的完整表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