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
2014-03-20 14:27:07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晚清重臣、书法家潘祖荫(1830—1890),嗜好收藏字画、青铜器、书籍和金石等,以所藏“滂喜斋”善本书籍和“攀古楼”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凭借丰厚的学养和经验,潘祖荫练就了鉴赏古玩的火眼金睛,在晚清收藏界有“潘神眼”的美誉。

北京图书馆藏《金石录》上的藏书印“津逮楼”

宋刻版《金石录》,上海图书馆藏
江苏太仓 陈卫卫
晚清重臣、书法家潘祖荫(1830—1890),嗜好收藏字画、青铜器、书籍和金石等,以所藏“滂喜斋”善本书籍和“攀古楼”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凭借丰厚的学养和经验,潘祖荫练就了鉴赏古玩的火眼金睛,在晚清收藏界有“潘神眼”的美誉。
潘家为苏州的藏书世家,潘祖荫的祖父——清代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潘世恩(1769—1854)的“留余楼”拥有藏书数万卷。潘祖荫承袭了藏书的乐趣,最喜爱收藏宋元版本和抄校本,在政事之余致力于搜求各种善本,而长期在京城做官,又为他的古籍收藏提供了比别人更多的优势。所以,潘祖荫的“滂喜斋”以丰富的藏书称雄江南。
在潘祖荫的所有藏书中,以宋本《金石录》尤为著名。《金石录》三十卷,是赵明诚仿照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编撰的。赵明诚去世后,其夫人李清照携书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至临安,花费两年的时间整理定稿刊行。相传,在南宋时期此书曾刻过两次,一为孝宗淳熙间(1174—1189)龙舒郡斋刻本,一为宁宗开禧元年(1205)浚仪赵不谫刻本,但皆早不显于世。
《金石录》一书,著录赵明诚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影响甚为深远。
书中“金石录后序”一文,是李清照追忆赵明诚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婉约情致,不知打动过多少读书人。在藏书界,有谁能得到这本书,就足以傲视其他的收藏家,可见此书之珍稀。但《金石录》自明代以后,就仅见抄本流传,渐渐失去了原书的真面目。直至清代初年,浙江嘉兴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宋刻本十卷《金石录》,虽是残本,却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幸运了。光绪年间,这人间孤本《金石录》归于潘祖荫,他大喜过望,特请篆刻大师赵之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朱文长方印钤于书上,连称“异书到处,真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又请画家作《拜书图》,邀人赋诗,置酒相庆。再让名匠制作楠木匣,由金石考古学家吴大徵在匣上篆书,极尽宝爱之情。
这部宋本经大藏书家递相收藏,又经一些著名学者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印章累累。但直至最终入藏上海图书馆,人们对其版本仍然看法不一。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图书馆获藏了一部龙舒郡斋刻本,上海图书馆专家经过比较发现,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正是龙舒郡斋刻本,但残本的卷次早在冯文昌收藏前已被剜改,并造出了与其他传本体系不同的假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