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巧匠——新疆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面粉、碗、电热炉、剪刀、锤子、各式仪器……在自己“又像厨番又像实验室”的工作室里,自治区图书馆38岁的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静静地坐在修复台前,轻轻揭开一页残破不堪的古籍,在修复台的灯光映照下,她眼神专注,仔细地查看着每一处破损和裂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要修复一本破损古籍,必须要将原本拆开,一页一页地去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籍修复是一项细腻的活儿,从针线到锤子,繁多的工具摆放在米娜娃尔·阿不都的工作台上。

 

  面粉、碗、电热炉、剪刀、锤子、各式仪器……在自己“又像厨番又像实验室”的工作室里,自治区图书馆38岁的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静静地坐在修复台前,轻轻揭开一页残破不堪的古籍,在修复台的灯光映照下,她眼神专注,仔细地查看着每一处破损和裂纹。米娜娃尔是新疆唯一一名古籍修复师,这项繁杂而寂寞的工作,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喷水、压平、测量、上胶、贴纸……一本书有多少残页,就要重复多少遍相同的工作,非臣验修复师的耐心和细致,年轻人很难坐得住。”米娜娃尔这样解释着这份工作的繁杂,她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给高楼贴瓷砖一样,当你费好大劲终于贴完了楼顶时,往下一看还有几百层等着你去贴,那种感觉令人受挫。”

 

  古籍修复既讲求手艺精准,又需要经验与感觉。米娜娃尔说,在修补古籍时所用到的纸张有好几十种。每次都要选择尽量接近原书的纸张,有时候纸张颜色不匹配还需自己染纸,尽可能地还原原本。除了选择纸张,调制粘稠度适合的糨糊也是关键,这全凭修复师的手感:“糨糊太稠容易把书页粘在补书板上,太稀则粘合度不够,所以只能经验判断。”


  一招一式的极为考粳让古籍修复工作变得漫长,米娜娃尔说,一般情况下,古籍轻度破损修复需要一到三个月,中度需要半年,严重破损则可能超过一年。她从2012年正式开始修复书籍,至今也只修好了8本。不过,米娜娃尔对这份工作情有独钟,她是历史专业出身,进入自治区图书馆后,她对古籍修复产生了兴趣,2010年,她自告奋勇地申请去北京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成为了专业的古籍修复师。

 

  2012年,中国古籍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完成了《中国古籍总目》的出版工作。在这次统计中,摸清中国古籍“家底”约20万种,总量达到3000余万册,其中残损古籍多达1000多万册,但包括米娜娃尔在内,全国的古籍修复师也不过百余名,凭现有力量要修复完这些古籍,漫漫无期。

 

  “做这项工作,并不会得到很高的收入,相反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如果不是凭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可能坚持不下来〈着书库里众多需要修复的残损古籍,我必须更加努力,尽可能多地完成修复工作。”米娜娃尔说。

 

  古籍修复师,在修复旧时光的同时,也在跟时间赛跑。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