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戏曲剧本传承迫在眉睫

“文章千古事”,那些珍贵的古代书籍,凝聚着古人的心血与智慧,也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然而,由于古代典籍绝大多数都是纸制品,在保存与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因各种情况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老化的纸张是今人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修复一本典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在我省,就有这样一批古籍修复师,他们日复一日枯坐桌前,年复一年与一批又一批破损的古籍为伴。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的工作,从业多年的师有宽,为我们道出其中奥秘.

戏曲剧本的修复,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候国家开始逐渐将目光转移到戏曲剧本的收集与修复上来,因为戏剧,是一个国家古老文化的代表。而作为地处西北的甘肃来说,秦腔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式,戏剧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对我们追溯秦腔剧本的本源,了解历史,以及研究戏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951年,国家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搜集、发掘、保存、整理戏剧艺术遗产的重要性。”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易雪梅回忆。五年之后,在甘肃省第一次剧团团长会议上,发掘、搜集戏剧艺术遗产工作就作为戏剧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被确定下来。

自此以后,“甘肃省流行剧目修改审定委员会”还常年组织专人到全省各地搜集、发掘古代剧本。与此同时,全省各院团的工作人员也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1956年至1957年,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来了全省人民的关注,大家一起展开了“翻箱底”活动,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剧本翻出来,交给国家。也正是因为那次的活动,许多流失于民间的珍贵剧本才得以重见光明。

自1956年以来,甘肃省流行剧本修改审定委员会、戏曲艺术研究会等单位通过搜集、抄录、收购和艺人捐赠,收集到了大批的珍贵剧本,其中有秦腔、陇南影子腔、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在这些珍贵的剧本中有不少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年代最早的应该要数明代灯影调抄本《麒麟图》,但不幸的是文革时期剧本流失了,还有一本格外珍贵,那就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烧新野》。

现在全国发现了约3000万册古籍,需要紧急修复的约1500万册,而现在全国专业的修复人员只有200多人,而且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分布的人数会比较多,由于陕西省对古籍修复较为重视,所以有7个专业人员对古籍进行修复,像一些省份甚至全省只有一到两人从事这项工作,“目前全国的200多名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就算每人一年以最快的速度修复一百册,全国全年才能修复两万册,这就需要500到700年才能修复完成。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