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损坏是文化“受冷落”的表征
河南省图书馆日前被曝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导致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6月11日该馆馆长杨扬表示,1989年投用的现馆,23年来从未进行过大修,只在2011年换过一次上水管道。杨馆长称多次申请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但效果不大,钱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问题。
古籍书库惨状凸显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严重问题。笔者相信,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库窘迫现状,在全国绝不是个案,这从“国内到现在还没有学历教育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古籍修复多是师徒相传”完全可以联想到。国家没有设置古籍修复的科班专业,民间“靠老师傅手把手教授、行业内的交流培训而获得修复技能”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又因为没有学历,影响晋级升职加薪,“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而不得不中途改弦易辙,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图书馆古籍书库受冷落,是当下文化受冷落的折射。在商业气息浓郁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刷下,文学、文化日益边缘化——文化部门远远没有其他部门就业岗位吸引人,有部门负责人自嘲为“丐帮帮主”;有几人靠单纯的舞文弄墨发家致富,甚至只是养家糊口;朋友或老乡聚会,经商或捞钱之道是热门话题,若不期然有个别文艺青年大谈文化文学,必然让周围人感到索然无味进而莫名惊诧……
图书馆古籍书库受冷落深层次原因,一为官场政绩浮躁症。政绩浮躁主要表现为官员对那些显性的、彰显形象与面子的工作或工程,表现出狂热的追逐欲望,而对那些即便做了也是上级不察、群众不知的事情天然不感兴趣。古籍书库的修复与维护虽是千秋功业,但只是隐性政绩,投钱再多也惊不起一丝涟漪,因此官员缺乏关注它的内驱力。二为时代功利病,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没有多少人可以心无旁骛、孤灯清影、皓首穷经。我们显然不能将文化受冷落怪罪于文化人的意志不坚、随波逐流,世间又有几人能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境界?当现实很是骨感,即便丰满的理想也会逐渐消瘦下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和根,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古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籍不能保护好,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可能出现断层,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会在精神上无所皈依?要使古籍书库摆脱眼前窘境,短期内宜将对其修复与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评价体系,中长期应做好三项工作:在高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对目前具有古籍修复资质民间人才,破格授予职称,给予优厚待遇;让那些对文化修复与保护不力的相关负责人受到严厉追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