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收藏与和田玉籽料皮色的判断

一位藏友拿来一幅落款为“吴道子笔”的拓片。平常见到的拓片多为单色,这件《镇宅龟蛇》的拓片有黑、红、绿三色。

拓片上的龟为绿色,蛇为红色,两兽蠢蠢欲动,神龟引颈,灵蛇吐芯,盘绕缠绵,若即若离。龟蛇交合,动感凸现,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蛇身上的鳞片纹饰疏密有致,线条流畅。龟背上的图案为六星南斗星座图,作法通神的踏罡布斗图,龟裙边上有八卦中乾、坤、巽卦饰,这些纹饰寓意深奥,展现了中国古代“神龟负洛书”的传说。

“表面上看是龟蛇二兽,但其实想表现的是古代祥瑞的标志‘四灵’之一玄武。”商报鉴宝专家安顺说,玄武本意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玄冥最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借问祖先,并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示给世人。后来玄冥的含义不断演化延伸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

龟蛇代表玄武,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有记载,“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合形”。

专家点评:

安顺(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四川省阆中市锦屏山碑林中,有一块落款为“吴道子笔”的《镇宅龟蛇》碑,大小与这件拓片相仿,这件拓片极有可能是从这块碑上拓下来的。

龟蛇合形为神兽“玄武”,不少到锦屏山碑林的游客或是碑文拓片爱好者,纷纷将“玄武”拓片请回置于府第,用作“驱邪除恶,卫正吉祥”的镇宅之宝,或作为墨拓珍品加以鉴赏。

虽然这块碑的拓片很多,不过这件应当是比较精美的一件。一般纯色的拓片比较多,彩色拓片很少见,而且这张拓片对龟蛇动物身体处理得非常好,很有立体感。

这张拓片到底是不是“吴道子笔”,现在有颇多争议。阆中市认为,此图并非唐代画圣吴道子当年入蜀搜集《三百里嘉陵图》素材时留下的亲笔,而是后人摹刻宋徽宗赵佶临吴氏《龟蛇图》所作的道释画。不过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已经与这张拓片关系并不大了。

■ 鉴宝课堂

拓片收藏

拓片是集书法和绘画、镌刻、拓印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作品。

欣赏一件拓片,首先要看其书法、绘画技艺的高低,其次看其镌刻技术的高低,第三看拓印是否清晰,这些环节共同决定了碑帖、拓片的品质。

被拓对象可以是石碑、青铜器、钱币、画像砖和各种古代器皿上的图案和文字等。

拓片随着现在收藏趣味的变化,拓片很少成为拍卖会的主流,价格一般不是太高。拓片鉴定也比较困难,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买一些老拓片时要谨防走眼。

现在很多人将玉石表面自然灿烂的皮色,当做是和田玉籽料真货的标志,而市场上也有很多皮色造假的手段。这次鉴宝课堂上,一位藏友带来了一件和田玉籽料凤凰挂件,它的皮色可是上品。真假皮色,有何不同呢?   

和田玉籽料凤凰挂件

“这件挂件是我淘来的,不知道怎么样。”这件挂件只有成年人指头肚那么大,是这位藏友非常喜爱的物件,当时买这块玉石时,花了4000多元。

这件挂件天然随行,长约3.6厘米,宽约2.6厘米。玉质莹润,色泽纯净,表面光滑,棱角非常圆润,手感非常好。

更难得的是,玉石表面有大面积秋梨黄色的皮,颜色鲜艳可爱。雕刻师将玉石表面的石皮部分剥离,雕成一只凤凰。

专家点评:

高国治(河南商报鉴宝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宝玉首饰艺术品司法鉴定人、原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

这件挂件为和田玉籽料,整体形状未经过雕刻,弧线自然不生硬,棱角处没有削面,玉石色泽均匀,晶莹明亮,透明度较高,这些都是和田玉籽料的特征。

籽料表面秋梨黄色的皮非常漂亮,颜色灿烂若金,是皮色中的上品。雕刻师将皮色处理成一只凤凰也非常巧妙,不辜负漂亮的皮色,俏雕运用得很好。

这件凤凰挂件现在市场价格至少1.2万元,4000元真的是淘到了宝贝。

■ 鉴宝课堂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

真籽料的皮色是石头在河水中冲刷磨砺,颜色沁入质地松软的地方留下的痕迹。真的皮色有层次感,过渡自然,颜色由深入浅,皮和肉的感觉一致。

由于好的和田玉籽料价格翻倍,带皮色的籽料也比不带皮色的贵好多。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将玉石表面自然灿烂的皮色,当做是和田玉籽料真货的标志。

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皮色造假的手段,有些皮色是用火烧上的,有些使用颜料浸染,造假出来的皮色多为枣红皮,皮色浮在表面,颜色一般非常浓艳,无过渡,干涩不滋润。一般染色的皮多集中在裂隙里,开水一烫,还容易出现褪色变淡的情况。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