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琢玉 三足鼎立

明清玉雕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而玉料来源充足,加之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清代玉雕空前发展,尤以乾隆时期为最。总体来看,明清时期内务府造办处、苏州、扬州三地最具特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清玉雕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而玉料来源充足,加之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清代玉雕空前发展,尤以乾隆时期为最。总体来看,明清时期内务府造办处、苏州、扬州三地最具特色:内务府造办处制玉多为皇室御用,工艺堪称一流,犹擅摆件、仿古器、佩饰的制作;苏州制玉造型清雅、雕刻精微,擅长佩饰、实用器制作;扬州制玉大气生动,擅长玉山子的雕刻。

 

  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物的机构,以七司三院为主干,而造办处就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的机构。而清代宫廷用玉多由造办处直接制作。造办处的玉匠多数由苏州、扬州等地征召而来。乾隆制玉中主要以仿古为主,清宫造办处的仿古玉器,大量发展和变化了古玉造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摆件、配饰做工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论大件或者小件,或者器型、表面、花纹的做工均十分讲究。

 

  宫廷玉作更是讲究程序化制作。形制较大的玉件加工,首先经过选料、画,然后再经锯钻、做坯、纹饰、抛光等工序,仿古玉还有做旧,有些玉器还要铭刻。在加工时,各人负责一段工序,将阴刻、阳刻、浮雕、镂雕等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是内膛、侧壁或底足等次要部位都一丝不苟,使得整体到局部都完美和谐。如此精工细做,一反元、明玉作普遍存在的粗犷风格。

 

  苏州琢玉工艺很发达,除了北京以外,苏州集中了众多玉雕的巧工妙匠,尤其是苏州专诸巷,工匠集中,涌现出许多高手。乾隆皇帝曾盛赞:“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专诸巷里玉匠纷,日出新样无穷尽”。

 

  苏州地区玉器以配饰和实用器为最优,而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陆子冈。他是明嘉靖、万历十七十七太仓州人,《太仓府志》中对此人制玉有所记载:“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枚价五六十金。子冈死,技艺不传。”他所作的玉器多为玉簪、印池、玉辟邪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落“子冈”、“子刚”、“子冈制”等款,擅长各种造型,尤以子冈佩最出名。他的平浅刻无论画面还是数字都堪称绝妙之作,名闻朝野。现存的子冈款传世玉器较多,真赝混杂。苏州制作的薄胎器皿,压嵌金银花纹、刻字、题款,诗书画印的结合等都代表了清代制玉技术的水平。

 

  扬州玉作以陈设器和山子摆件为特色,多有巨制。在乾隆皇帝的谕旨下,重逾万斤的大料也能从新疆运抵内地,并辗转京城、扬州之间。最著名的当属“大禹治水图”山子,前后耗时长达十余年,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国家财力和琢玉能力。这些大型山子玉雕在造型上向情景交融方面发展,追求形神与情趣,山水图画,做工精致,成为清代玉器繁荣的主要标志。当代白玉至当代,玉雕行业全面发展,国内许多省市和地区均有玉雕厂,从业人员达到10余万人,涌现出一批琢玉的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