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扯淡”高能预警 你中标了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和田玉的江湖高手如云,忽悠如云,扯淡如玉,人在江湖上行走,谁还没被扯过个几次啊?前方扯淡高能预警!说真的,你被扯过几次?

 

  扯淡1:(扯淡指数:1颗星)

 

  “这块多黑啊,绝对达到墨玉了”

 

  关键词:墨玉(黑青、黑碧、卡瓦)

 

  看到很多商家拿着各种各样的“黑物”说,“这块多黑啊,绝对达到墨玉了!”…上手+电筒仔细看看这些“墨玉”,不过是黑青、黑碧、岫玉(偶见带硫铁矿),甚至还有卡瓦石、俄黑皮料、烟青料等等罢了。墨玉可没有这么多的品种吧!有!且!只!有!一!种!——透闪石+石墨包体的组合,且以石墨形成的“墨色”达总面积80%以上的才称为墨玉。墨玉打光透白光(高聚的可能不透光)…其他的,透绿光(碧玉、青玉)…青光(青玉)…红光(染色)…紫光(烟青)………通通不是墨玉!真不是!!再黑都不能是!!!

 

  小结:“墨玉”一词特有所指,为透闪石+石墨包体,且墨色达总面积80%以上。其他品类颜色再黑,都不能称之为墨玉。注:学界有分歧,也有说60%的。

 

  扯淡2:(扯淡指数:2颗星)

 

  “这是真正的黄玉,鸡油黄!”

 

  关键词:黄玉(黄沁、糖玉)

 

  看到太多的商家指着“黄沁”说,“这可是真正的黄玉”。黄玉和黄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我专门讲过,很多人都讲过,黄玉是“原生矿”,天生就黄,主要产于新疆的若羌一带,颜色淡黄至深黄,可微泛绿色,颜色柔和均匀;而黄沁的黄色是后天沁入的,可以不太严谨的理解为就是籽玉带糖(黄玉无籽料)……鉴定分类时也是将原生颜色的划分为黄玉,黄沁则是次生氧化致色,是后来变黄的,只能鉴定为糖玉。

 

  “喜欢玉石不是喜欢它们的名字,而是它们的美丽”。黄沁就黄沁!好黄沁不输黄玉,一样可以价格不菲,实话实说,不丢范儿!各种沁色的“黄玉”,不管黄的多好看,多么金灿灿,多么美妙绝伦,都不是黄玉!真不是!!再黄都不能是!!!

 

  小结:“黄玉”的黄色必须是原生的,其它后天沁入的黄色再黄再暴力,只能是黄沁(糖玉、糖皮)

 

  扯淡3:(扯淡指数:3颗星)

 

  “绝对籽料的,可惜雕刻师傅粗心把皮子抛光掉了,介意的飘过”!

 

  关键词:籽料、无皮、漂过

 

  这是某商家的原话。内涵两句混帐话,最近大家也常讨论,点到为止:1)一般具备一定水平的雕刻师傅不太自己做打磨抛光,有专门的打磨抛光师傅;2)如果“雕刻师傅”胆敢粗心到这个地步,把象征身份的毛孔皮色赤裸裸的剥掉,让客户的料子急速贬值,他也不要做这行了。有人问,难道就没有籽料不留毛孔的么?我说有!没那么多!早些年的东西、籽镯芯子等就没有毛孔,但市场上有多少早些年的东西?又有多少真正的细糯白的籽镯镯芯做的物件?

 

  小结:没有籽料特征的,就不要以籽料为买/卖点。

 

  扯淡4:(扯淡指数:5颗星)

 

  “二上皮是市场造成的,和我们商家没有关系”

 

  关键词:二上、奸商、告知、知情权

 

  恐怕某些人看到有人说“二上皮色”(以下简称“二货”)的不好,又要抽风、谩骂了。没错,玉质是王道,但这和“二货”好像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吧。该抽风的先抽着,抽完了大家一起再探讨。

 

  卖假皮子的商家大概分为4种:

 

  1、知假售假,不说明是“二货”,且缺德到家、狗胆包天卖真皮色价格的。这样的不屑多说半句,奸商!

 

  2、知假售假,不说明是“二货”,卖的倒是“二货”价格的。愿者上钩?好像不是奸商?且不说无暇不烧色,“二货”下“松、花、僵”的勾当,至少他/她已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买家知道是二货可能压根就不会买。用欺骗的方式让人糊糊涂涂消费”……还是奸商!

 

  3、知假售假,明确告知买家东西是“二货”。这样的东西我不喜欢,但这样的商家稍值得理解和同情。只有这种无奈商家还有点资格说“二货是市场造成的,不卖我没饭吃”,罢了!

 

  4、“不知”是假而售假,自己也分不清真假就来忽悠人的。我宁愿相信他们的存在,他们不是在骗人,是自己真不懂,不是装疯卖傻,是真不懂……只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知”让别人买单,似乎不妥?

 

  我打过比方,“二货”,好像假LV,假NIKE,本身质量再好,再结实,贴了假牌子,就让懂行的人膈应,用成语叫做“贻笑大方”。回想这样的假名牌曾经是满天飞,现在明显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群众素质、水平的提高,丢不起那人啊!

 

  “二货”也是一样的道理,随着玩家的素质、水平和眼力的提高,会越来越没市场的。那些别有用心称颂“二货”的人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迟早要还;那些“嘴上”“喜欢”“二货”的人们,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手上高价得来的东西——嗅干净对卖家的“爱慕”后还值不值?为此恶意攻击忠言逆耳的朋友,悲不悲催?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