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韘历史演变成玉扳指
2015-08-28 11:30:49 作者:陶兆峰 来源:山西日报 已浏览次
“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
何谓佩韘,《说文》记载:“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即指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现筒状,外饰兽面纹,有一道横向凹槽,既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至汉代时,玉韘神秘的光环渐渐消失,且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到明清时期,玉韘就演变为人们常见的玉扳指。
据考证,玉韘在商代便已出现。1976年,河南安阳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玉韘。此韘呈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有斜 口,可以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器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足端有 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下端则横刻一凹槽,用于容纳弓弦。这件玉韘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勾弦,当系实用器。
据《诗经·卫风·芄 兰》古诗记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据推 测,在西周,韘这种佩饰器具已经流行。不过,西周的韘实物迄今尚无发现,倒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发现,由此可见,当时这种佩韘已颇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玉韘的基本形状为上端呈圆形,下端横截面呈鸡心形,其兽面纹、卷云纹作主要装饰,与商代玉韘颇为相似。其区别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玉韘形制较矮,形状犹如指环,后端中部有一尖状凸起,一侧端还有一倾斜向上的柄状凸饰,但凸处饰有凤头形或兽面,不过已趋于抽象化。由此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韘形器和商代有很大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因形制短矮无法容纳勾弓弦的横向凹槽,另外表面雕有纹饰。这些都反映出玉韘已不能用钩弦和套在拇指上,仅仅是作为一种佩戴于身上的装饰品而已。
两汉时期的韘形玉器已十分流行,纹饰也极富变化。西汉早期主要有两种韘玉,一种是保留了较多的东周战国时期韘形玉器的特征,上端一侧有柄形凸出,器 身扁平且有凹面,纵截面呈弧形;另一种是仅少数器身仍保留凹面,大多数的器身为扁平。另外,玉器中孔已向小的方向发展,且一侧转向中央,而兽面纹也已消 失,同时,开始流行单线阴刻卷云纹;器身左右均有呈附耳状的凸饰,形制多样,有变形卷云状和简化凤鸟形。此外,透雕在韘形玉器中也有所反映,而器身和器孔 的变化都是因为从实用演变为装饰器具所造成的。
到西汉中期,韘形玉饰又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玉器两侧与凸饰愈趋繁缛,也有部分雕成龙凤一 类吉祥动物形象。与西汉中期以前相比,西汉晚期的韘玉器身变得狭长,中孔较小,或者大而呈椭圆形;两侧的凸饰和凸饰透雕比以前更为成熟,所琢成的龙凤更细 长弯曲,姿态优美生动。
东汉早期,玉韘的“鸡心形”器身四周均饰凸饰,上面被琢成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双螭,外侧轮廓近于椭圆形,鸡心上端 仍有尖状凸起,但被韘身所包围,因此往往被人忽视。该器中孔已变大呈椭圆形,与西汉韘玉差别较大。到东汉晚期,则保留了部分早期特点,但也有一些新的因 素,如中孔作长椭圆形,孔边缘有棱状凸起,双螭的螭头琢制较为突出,往往一螭则配上缠绕的凤。东汉以后,韘形玉器就极难见到,偶有出土也不太引人注意,不 过使用年代很长,据说,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墓中也有出土,除形制有些像汉晋的器身外,那种浮游于清波中的鸳鸯纹饰与汉晋风格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