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印章:通晓篆刻艺术比鉴赏石头更重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印章收藏风起,拍卖价格不断攀升,但有行家指出

 

  收藏印章通晓篆刻艺术比鉴赏石头更重要

 

  诗、书、画、印是中国书画的“四绝”,印章集印面篆刻美、印钮雕刻美以及印材美“三美”于一身,于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它不但涵盖了三千年的中国文字衍变历史,而且在方寸的块面上,凝聚了绘画、书法、雕刻等诸多美术因素。

 

  早些年,由于人们对其内涵与价值认识不足,篆刻艺术几被湮没。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中国印”作为会徽,把篆刻这门古老的小众艺术推到了大众面前,篆刻艺术才得以在国人、世界面前绽放异彩。

 

  近年来印章收藏风起,拍卖价格不断攀升,收藏也不再局限于文人圈子了。但很多藏家附庸风雅只懂追求石头,如何欣赏篆刻艺术目前还是很多收藏家需要恶补的一门功课。

 

  篆刻艺术市场现状不如书法和绘画

 

  主持人:诗、书、画、印是中国书画的“四绝”, 篆刻虽小,但在方寸的块面上,凝聚了绘画、书法、雕刻等诸多美术因素。然而早些年,由于人们对其内涵与价值认识不足,印章的价值被埋没。近年来在文人圈子里兴起了一股印章收藏的风潮,对篆刻艺术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蔡照波:没错,最近几年篆刻艺术的地位已经慢慢升上来了。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中国印”作为会徽,把篆刻这门古老的小众艺术推到了大众面前,使得篆刻艺术得以在国人、世界面前绽放异彩。不仅如此,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泠印社纳入世界视野,说明篆刻艺术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承认,我相信接下来,篆刻这一脉肯定会得到大发展。

 

  主持人:但现阶段,许多人只知道作为篆刻载体的田黄石、鸡血石、白芙蓉石以及各种名贵印石,对篆刻艺术的价值还不是很理解,社会上有些篆刻家卖篆刻还不如卖印石收获大,于是有“印人卖石不卖篆”的说法,篆刻变成附赠的服务。与书法和绘画的市场价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沈永泰:其实现在一些当代篆刻名家的印章价格也很高了,以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篆刻的印章为代表,现在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10万元/字,一方印章篆刻费用在数十万元。

 

  蔡照波:篆刻艺术很传统,能够欣赏篆刻艺术,又能解读印文理解其艺术内涵的人,现在的确很少。一枚印章好不好,懂行的人肯定说艺术第一,石头第二,最好是完美的结合。不懂艺术的人附庸风雅外行看热闹,当然我这里说的附庸风雅并不是贬义词,他就只能看石头好不好。

 

  现在印章收藏风起,很多古代的印章都在拍卖会上拍出了高价,这就是篆刻艺术和文物价值的叠加体现。对比古代的印章和当代的印章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印石根本比不上现在的高档印石,欣赏古代的印章看的就是篆刻艺术。

 

  当然,现在即使只是收藏印石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很多高档的玉石颜色非常丰富,欣赏价值很高。

 

  主持人:印石的种类很多,田黄石、鸡血石的价格被炒得很高,你们两位平时篆刻用的什么石头比较多?

 

  蔡照波:可以用来刻印的石头很多,公认的“四大印石”是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浙江的昌化石、还有内蒙古的巴林石。这四种石头产量大,影响大,但现在不少地方的印石比如福建的寿山石已经禁止开采了,所以价格涨得厉害。广东的广绿玉也可以用作印石,但产量不是很大,价格也高。

 

  我现在用的印石很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青田石,当然现在经常也有福建人来推销寿山石,价格也不是太贵。

 

  沈永泰:以前我们篆刻一般用的都是青田石,现在我自己用巴林石比较多。不同的石头因为软硬度的不同,雕刻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太软的石头雕出来线条不够利落,太脆了也不行,一下刀容易崩,只有软硬度比较适中的石头雕刻出来的线条力度比较好。

 

  蔡照波: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特质,就像南方人温和一点,北方人比较刚烈,石头也是这样。我感觉寿山石比较绵一点、粉一点,而青田石比较爽脆一点,所以不同的石头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篆刻风格,出现了各种篆刻流派。我个人就比较喜欢用青田石,出来的线条比较爽脆,有刀感,跟我的个人风格更加吻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