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收藏:要学鉴定,先看造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场对高古玉的强劲需要,使新石器时代红山玉器的身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路飙升,利益驱动,造假频频,的确给许多人带来困扰。红山古玉如何造假?如何在真与假之间建筑起一道屏障,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摸清情况,再下决心

 

  “收藏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涉及到资金、时间等很多问题。”八年前,决定了解红山玉器之后,曾经有过二十多年收藏古钱币经验的庞原收集、阅读了当时所有能找到的红山文化资料,从大体上知晓了国内外关于红山文化以及红山古玉研究和收藏的基本状况,随后和几位藏家一起驱车专程赴赤峰、朝阳、锦州地区的文化遗址考察,并化装成游客走访了几处当地红山玉器造假作坊。

 

  当地造假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比较齐全,“造假的这些人大多数是25岁到35岁的年轻小伙子,小件的东西平均一天可以加工上两三件。他们加工这些东西从切片开始,然后是雕琢、打孔、抛光。抛光是在最后一筐子里放个像洗衣机一样的东西,里面放上玛瑙球。抛光好了以后,在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体里放3至10分钟,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了。”庞原说,这些赝品的颜色看上去没有光泽,而且颜色统一,腐蚀的感觉也比较乱,看着就会觉得不太顺眼。

 

  “多看”是关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红山古玉收藏者而言面对争议,关键是自己能否看懂,别人言可以听,应该听,但不能都听。庞原的体会是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要看真品,也不能不去良莠参半的古玩城和玉器工厂,才会对红山古玉的器形、做工、包浆、浸色、皮壳、神韵等特点有直观感受。在“看”时,庞原总结了三点:

 

  第一个是要看神韵。红山文化玉器的神韵是非常奇妙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去形容,但东西往那一摆,从它的外形、从它的做工就能表示出一种东西,似乎能和它“对话”。

 

  第二是看做工或刀工。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是一些斗斜纹,它的打孔是象鼻孔,在一些中小件上都会用到这种孔。这些孔有些是在一个平面上两边打,向中间对齐,还有些就是在侧边打。这些孔需要用放大镜去看,观察孔里的一些残留物是不是人工的。现在还可以用到500倍的电子显微镜,能看到表面的气泡、龟裂这些。

 

  第三看包浆。红山的包浆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其他考古的包浆都不一样,红山玉器是直接被土壤掩埋,基本和空气断绝,表面几乎没有伤痕。虽然有一些表面有石化,但还是玉器。红山玉器在沙地里保存的非常好,上面有一层白粉,把这层白粉轻轻地揉掉,它的包浆马上就出来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