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识古代玉器上的蟠螭纹
汉代蟠螭纹眉向上竖,并往内钩,眉毛浅,若隐若现,柔中有刚。元明时代仿汉代蟠螭,眉毛深、粗、生硬,不像汉代细致生动。鼻梁中出现细线划纹,汉代蟠螭形身体和战国的大同小异,但是出现了有两个卷云纹所组成的尾巴。
蟠螭纹是古玉上常见的纹饰,只有对它深刻地了解、分析,才能更好地识别古玉并正确地判断其制作的年代。下面就谈一谈不同时期古玉上蟠螭纹的特点。
战国时期
蟠螭纹头部的特征是圆眼、大鼻、眼尾稍有细长线。双线细眉,上线很浅很细,往往不易看出。下线明显,猫耳,大多数耳朵方圆。腿部线条弯曲,脚爪往往向上翘起,用曲折的弧形线,尽情地把关节主要活络胛骨都表现出来。蟠螭身上的附带纹饰一般都用阴线勾勒,其中有弯茄形滴水状的阴刻纹,是战国时代的首创。在这种纹饰中又有一道、多道的细划线,尾部有阴刻线呈绞丝状,使整个蟠螭纹显得活泼有趣,这种绞丝尾也是战国首创,往往是两道阴刻线一组,也有一道一道的。
汉代
蟠螭纹眉向上竖,并往内钩,眉毛浅,若隐若现,柔中有刚。元明时代仿汉代蟠螭,眉毛深、粗、生硬,不像汉代细致生动。鼻梁中出现细线划纹,汉代蟠螭形身体和战国的大同小异,但是出现了有两个卷云纹所组成的尾巴。
六朝
蟠螭纹的眼与战国的形式稍有纹变,即在靠近鼻梁处稍微拖出一些,眼梢略长而有弯度,嘴边面腮上多数有凹槽。这是很重要的特征,其他时代没有。短腿,前腿一般只有一个,后面有阔带,可以说南北朝的蟠螭纹只有三条腿;尾部宽阔粗壮,其他兽类也是这样,这是六朝的主要时代特征。
唐代
蟠螭纹颈上有人字形纹,脊上开始有阴刻脊线,有的在腿部的关节处刻有类似云的纹饰,这种纹饰在六朝的蟠螭上已出现,唐以后的蟠螭上也有,但六朝和唐代蟠螭上的云纹只有一钩,后来的云纹则更卷曲一些。
宋代
蟠螭纹鼻下有一很宽的阴刻线,嘴翘起好像凹槽一样,口部突得更起,有立体感。用手触摸,可摸到一点嘴唇,这是宋代蟠螭纹的主要特征。
元代
蟠螭纹头额宽阔并且很高,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前端,占据的面积只有面部13,大多有毛发。毛发作强风飘拂状,毛的尖端往往只到两肩之侧。蟠螭纹大多是圆身、耸肩,前腿弯势柔软,后腿一曲一伸,整个体形呈爬行状,后伸之腿矫健有力,姿态美观。圆身上刻有阴线一道或两道,从两肩中间伸至臂部以代表脊柱,并以脊柱为界,两弯再刻出单线或双线的筚状纹以代表肋骨,后期有蟠螭脊线两旁没有这种线条,不过数量很少。四肢的关节处都饰有卷云纹,这是元代蟠螭纹最显著的标志。尾也作卷云状,分两股,一长一短,左右分开,尾特长,作旋涡状,长度超过以前各个时期。
明代
蟠螭纹头形较元代为短,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眼形有圆圈眼、三角眼、橄榄形的斜直眼、长梢眼和虾米眼等形式,变化无穷,以双眼突出的虾米眼为最多。头部上端有有角或无角者,发形变化多端,有飘抻、有上冲、有贴肩、有两分等,少数蟠螭身躯两侧也有筚状纹。有的圆身,两侧用斜刀切削,形成直楞线,表示脊柱挺健,以增威势,这种风格形成于明代,是与元代蟠螭的区分特点。
清代
蟠螭纹具有以前各个时期所不具备的特点,一般以白玉为多,玉质大都无沁,凡玉色白、遍体浑圆光洁者皆为清代之物。以上是不同时期玉器上蟠螭纹的具体特点,只要熟悉掌握就能提高辨别古玉的能力。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很无规律,有的是战国或两汉玉器上的螭纹,有的则综合各代玉螭纹而作的所谓“四不象”螭形纹,颇有千姿百万态之感。更有一些装饰性图案螭纹,盘缠卷曲,抽象变形,各显神气。综上所见,就整个清代玉螭,其最大特点是下唇有须,身较光素,头部较大,身尾略短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