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玉文化的复兴

  近来和田玉收藏之风席卷全国、震惊华夏。这是自乾隆年来的又一次“玉文化复兴运动”。所以这么说,是由于这次在“复兴”传统的同时,又出现推翻近千年玉文化的新理念,并由此形成崭新的收藏特点,值得玩味。

  玉器,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物,曾为帝王专用,也曾是官员级别的标志。但自民国以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它从千年来最尊贵的宝座上栽下,沦为边缘品种,淡出民众视野。近二十年来,拍卖会上字画、瓷器、家具、翡翠等呼风唤雨,成交巨额,唯玉黯然。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近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跃进世界前列,曾经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始找回自己的尊严。在这背景下,文化含量极高的玉器,终于在沉默中爆发。

  这次“玉复兴”恢复了最悠久的传统——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理念玉界没人倡导、没人呼吁,却成为群体意识而风靡全国。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独宗和田。传统文化中玉的正宗是和田玉,这次“复兴”的依然是它。尽管近年岫玉量大势猛,号称“国玉”,这次“复兴”却不带它;俄玉质地颇佳,同和田玉相当近似,但它往往要假冒和田玉才易出售;青海玉等更是不敢露出真名。真是“罢黜百家,独宗和田”。

  二、专重籽玉。因籽玉经河水泥沙千万年冲刷,粗糙部分被淘汰,留下精华,是纯粹的自然造化,而且数量较少。现时凡籽玉雕件,必须留一块皮色或毛孔作为出生证,哪怕绿豆大;无皮即判为山料,价格去大半。玉界过去分等级块度是主要指标,当今则唯籽是论,山料再大价格远低于同质小籽。

  三、特重原籽。古谚“玉不雕不成器”,今则反其道而行之:好玉不雕,雕必有脏。尤其是200克以下小籽,若无病可称“玩料”者,天价。不雕纹饰的“原籽”,再小不打紧,但如“动过手”切割过,就难出手。同等质地、重量的雕件,若非名家手刻,价常低于原籽。

  四、极重皮色。皮色古时称“瑕”,所谓“瑕不掩瑜”。历来雕玉先去皮色,成品无皮。但现在认为皮是玉卧水中多年沁成,是大自然第二次造化,应宝之。凡有皮色价倍增,漂亮皮色为极品。凡雕玉则先谋如何保存皮色。

  五、旧不如新。玉界向来贵旧玉,但现在一般明清件价格远不如新件,因其质地劣,设计差,雕工粗。其所以还有市场,全靠那层包浆。即便是精品的价格升势也落后新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