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玉器见证台湾地区史前辉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岛台湾已发现的史前遗址将近2000处,初步架构起一个肇始于两三万年前、早晚演变有序的史前文化大框架。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台湾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卑南遗址为代表的台东地区,大量制作和使用玉器,出现了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造型奇特的各类玉制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史前玉文化。

      台湾地区在距今3500至2300年前的卑南文化时期,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存和石板棺墓葬,玉器就出土自石板棺墓葬。据统计,考古发掘出土以及流散民间的卑南文化玉器,总数不下五六千件。

      臧振华先生依功能用途将卑南文化玉器分为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三大类。工具类的玉锛和玉凿,武器类的玉矛和玉镞,都为实用器,并没有发展出大陆史前玉器中的礼仪性工具和仪仗性武器。

      装饰品类器形丰富,可区分出头饰、项饰、腕饰、坠饰和耳饰。头饰仅有造型非常别致的铃形玉珠一种,使用时以上百颗玉珠成串环绕于头顶发髻。项饰有两端带孔的棒形玉饰、玉管与玉珠等。腕饰有手镯和喇叭形臂环。坠饰则有纽扣形玉饰、穿孔坠子和玉璧。

      耳饰是卑南文化玉器装饰品中器形最丰富的,尤以造型各异的玦为最大宗。玦的形制,有环形、四突环形、长方形或长条形、变体(人兽形、多环兽形)等多种。其中,变体玦是最具原创色彩和工艺最复杂讲究的器类。这类玦大都由圆形或长方形玦变化而来,如卑南遗址出土的一件人兽形耳玦,将扁平长方形玦中缝两边分别雕琢成叉腰分腿站立的镂空人形,两人头顶琢刻一个昂首张嘴、拱背翘尾的哺乳动物形象,从而合成人兽形耳玦。该玦经使用断裂后,又在兽身断裂处两侧各钻琢一孔,用以穿线修补连缀。这类人兽形耳玦,也被形象地称为“双人扛兽”形耳玦,在台湾分布颇广,其萌态十足的奇特造型,使其成为了台湾地区史前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形象大使。

      除了奇特的器形外,卑南玉器的基本呈色多为深浅不一的草绿色,也呈现出与大陆史前玉器的明显区别。经矿物学家分析调查,卑南玉器的玉材主要出自花莲丰田和西林一带的玉矿。“花莲玉”不仅因含铬较多而呈色较绿,而且其玉料多呈片状,也与众不同。

      总之,作为宝岛奇葩的卑南玉器不仅使卑南文化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史前玉文化中心之一,而且也见证了台湾地区史前时代的辉煌与璀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