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龙飞越 一代帝王玺

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了巨大的财富给人类,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人类把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的用这个慷慨的馈赠雕刻成仿若遗世独立的集大成智慧一生的艺术品,并形成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女娲遗石 寿山伴帝

      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了巨大的财富给人类,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人类把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的用这个慷慨的馈赠雕刻成仿若遗世独立的集大成智慧一生的艺术品,并形成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相传,混沌初开,干坤如奠,女娲安踏祥云,游至福州寿山,见莽莽仓三山峰,闻潺潺寿水溪流,萌动赏惜之心,遂将补天之用的天石飘洒于山间林隙,零落于田野溪河中,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和山坡沙地粘土中,形成名目繁多的寿山石。

      据记载,寿山石因“温润光泽,易于奏刀”,早在南朝便被用于作雕刻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成为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元明以降,寿山石雕刻成了帝皇天子身边的宠儿,宋元明以来,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几经贫贱终的帝相垂怜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建于唐光启三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的“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

      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本身,可以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延至元、明之际,民间利用花乳石治印开始流行。寿山石以其洁净如玉、柔而易攻的特质深得篆刻家、鉴藏家所赏识。艺人们在继承古代玉玺、钢印钮饰的基础上,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寿山石印章艺术。自清以降,寿山石文化空前昌盛,不但雕刻界名师、高手辈出,文人雅士们也不惜笔墨,赋诗着文,尽态极研,百般推崇,促使寿山石登上了大雅之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寿山石已成为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此件寿山冻石雕双龙戏珠印,质地宝洁、透明、通灵,肌里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宛如萝线纹,光洁素雅,均匀纯净,品质完美。用手抚摸,其质温润宛若婴儿之肌肤,极具亲近感。该印章底部书“尚书礼部之印”六字篆体,由里而外彰显皇家贵族之气息。材质属寿山冻石,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的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

      寿山石印章拥有一千余年年的灿烂文化,记载了太多的故事与传奇,而承载这些的,正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流传下来的古董艺术品,记录着人们的智慧、习性、憎爱。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