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在礼器中的玉璧应该是圆形玉璧,玉料采用的应该是青玉,象征着巨大的天体。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图2)。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极具特色。

      春秋之后,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丧葬用玉。这一时期玉璧(图3)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春秋与战国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戴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以下,琢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图4)、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而又以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图1)最为代表,一般认为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早期的玉璧大多显粗糙,边缘不够规整,璧体厚薄不均匀,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到了中期,器型仍比较简单,素面无纹,但璧身圆整光滑、制作精细。这时期的玉璧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强烈地表现出显贵阶层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与这种愿望相对应的主要是一种财富的观念。玉璧自早到晚的嬗变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