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文化鸡的典故寓意

      鸡,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因每天下午5-7点(即酉时)——日落时鸡便归窝夜宿,故鸡的十二地支配属为“酉”。

      鸡是家禽类中唯一被纳入生肖属相的动物。为什么独把鸡编入生肖属相呢?据说鸡王是只争强好胜的家伙。玉帝册封生肖只考虑对人类有功劳的畜兽,家禽类的鸡根本排不上号。有一天,鸡王看到已被封为生肖的马受人宠爱,披挂着金鞍银镫,心中十分羡慕。马就开导鸡说:“要得到人们的爱戴并不难,只要你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给人们实实在在地办点事情就行了。你天生一副好嗓子,若用到恰当之处,说不定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呢。”

      鸡王回到家中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用自己的金嗓子在黎明时分唤醒沉睡的人们。于是,每天拂晓鸡王就早早起床,放开嗓子歌唱,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人们对鸡王十分感激。可是,当时玉帝封生肖的标准只定在走兽类,不要飞禽,这可急坏了鸡王。

      一天晚上,鸡为此事想不通,一缕幽魂飞上天宫,在玉帝面前哭诉。玉帝细想,鸡王的功劳也不小,自己规定的挑选生肖的标准确实有误,于是便摘下一朵身边的红花儿戴在鸡王头上,以示安慰和嘉奖。

      鸡王醒来后,发现头上真的有朵大红花,于是便戴着大红花去见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认出这是玉帝的“御前红花”,于是就破格让鸡王参与生肖席位的竞争。

      到了争排生肖座次的那一天,鸡与狗同时起床,相伴而行。待快到天宫时,鸡怕狗占先,便连飞带跑地抢到狗的前面,待狗愣过神儿来,猛抬头看:鸡早已坐在生肖的第十把交椅上了!无奈,只好坐在鸡的席位之后。从此,狗对鸡再无好感,见到鸡就追赶。直到今天,狗仍余气未消,“狗撵鸡飞”的现象至今可见。而鸡呢,虽然至今还是头戴一朵大红花,但总觉得自己有愧于狗,所以,鸡总是每天红着脸在司晨。

      民间的生肖属相之说是否真实靠?听者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生肖属相源于古代的纪年方法,也就是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隔十二年便函有一个轮回,那么古往今来各属相的名人已是数不胜数,我们摘出几例名流,让各位网友对照自己去评判。

      封建帝王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名刘彻,汉景帝子。在位50多年,是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西汉自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来,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之初的70年间,生产发展,国家积聚了大量财富。在这个基础上,武帝又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实行重要改革和建树,在我国早期的封建国家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公元前127年,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候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候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封给其他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的名号。于是从王国中分出许多小侯国,这样封国越分越小,势力进一步削弱。在中央,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在经济上,他实行了国家铸钱,盐、铁、酒官卖,均输法,平准法。汉武帝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和治理黄河。经过汉武帝的治理,黄河80多年汉有大小水患。武帝还移民边疆,实行屯田,并推行"代回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文化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学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曾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公元前133年至前99年间,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先后十几次进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役,汉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保卫了北方边郡的经济发展。但武帝时期的连年用兵,农民负担沉重,生活痛苦。他又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导致农民破产,并爆发过农民起义。武帝晚年也后悔征战过多,采取措施减缓矛盾,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隋文帝(541--604年)

      名杨坚,隋朝创立者。杨竖在北国中央政府历任要职,并袭爵隋国公。他既是北国皇定的至亲,又是强有力的军事统帅。580年北国宣帝死,8岁的儿子继位,为静帝,不能亲政,杨坚辅政。次年他废静帝自立,国号隋,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灭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在经济上,隋文帝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日制,还制定了租调力役制。后又规定,农民不服役可交实物代役,这就减轻了农民某些负担,使之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农业发展是有利的。他还采取措施核实户口,把一大批士族掏的依附农民争取到政府一边,从而削弱了士族的力量,增加了国家编户和国家收入。他还统一了混乱的货币,发行五株钱,统一度量衡,免除商税、盐酒税,这些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隋文帝为隋确立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即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为以后各朝所沿袭。他还变地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将地方官及吏属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吏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士族把持仕途的特权,开始科举考试选用官吏,这是最早的科举制,它为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隋文帝勤于政事,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富庶强盛,但以农民的剥削仍很沉重。604年隋文帝为其子杨广(即著名的暴君隋炀帝)所杀。

      唐玄宗(685--762年)

      名李隆基,后世又称为唐明皇。他上继唐太宗和武则天两代的经营,到他统治时期,唐朝达到极盛,历史上把玄宗统治时期叫做"盛唐"。唐玄宗前后两个所号,从713年至741年为开元,742--755年为天宝。开元时是他统治最稳定也是唐朝最繁荣的时期,历史上又把这29年叫做"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时期,他在大臣姚崇的支持下,对武则天统治后期以来一度混乱的政局进行了整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他还对官员冗累、财政困难和军制混乱等严重社会问题进行整顿和改革,成效显著,安定了政治局面,发展了社会经济。当时国强民富,文化发达。但他晚年沉缅女色,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生活腐化,朝政腐败。京师、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节度使掌握重兵。元宝十四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很快攻陷洛阳,向长安挺进。次年,唐玄宗仓惶出逃,随行将士在马嵬驿杀杨国忠,逼唐玄宗缢杀杨贵妃。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收复长安后,唐玄宗于758年由蜀回到长安,762年在寂寞中死去。

      文臣武将

      诸葛亮(181--234年)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父母双亡。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读书交友,品评时事,他自比管仲、乐毅,人称为"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发展力量,实现统一。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计划,占据荆州,联孙抗曹最终统一全国。此后他全力辅佐刘备,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夺取荆州,成为鼎立三国的一足。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诸葛亮受命辅佐无能的蜀汉后主刘禅。诸葛亮内修政事,选贤举能,减轻赋敛,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和抚方针,对孟获七擒七纵,使之心悦诚服于蜀汉,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军事上,他严格整训部队,五次出兵攻魏,但因力量过于悬殊,量终未能到胜。诸葛亮积劳成疾,于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抚明临川人。22岁中进士。早年在地方任职时就注意改革吏治。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1059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国家财政困难,主要不是因为官多傣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担。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重用。由江宁知府召为翰林学士。他在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以理财为中凡,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大致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他曾于1074年和1076年两次被迫辞去宰相职务。1085年神宗一死,新法就被全部废除。第二年王安石也死去。后被封为荆国公。王安石变法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国库收入。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思想家、文学家。

      邓世昌(1849--1894年)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善长测量,驾驶,精能英文。毕业后曾在四海服役,任管驾。后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军。1880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1887年8月奉命再度赴英、德验收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次年任政远船管带。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爱护士卒,并苦心钻研技术,训练水师,深得广大士兵爱戴。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率政远船冲锋在前,陷于敌舰包围。在弹尽舰伤之时,他仍鼓励士兵沉着应战,下令向日军旗舰吉野号猛冲,准备与之同归于尽,但不幸被日军鱼雷击中,锅炉爆炸,他与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

      思想大家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

      名墨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又说是宋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弟子自食其力,过着刻苦耐劳的生活。他曾游历各国,宣传"兼爱"和"非攻",主张人人彼此相爱,反对人压迫人,反对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奢侈、浪费。为了兴天下这利,除天下害,主张"节葬"和"节用"。他还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墨子及墨家学派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墨经》中汇集了当时自然科学、认识论、辩证法、经济、正法、伦理学等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其中一部分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部分则是理性推断。墨子对力学、几何光学等都作了深入研究,是科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

      名孟轲,战国邹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受业于孔子的门下,自以为得孔子学说的真传,是继孔子之后最有名的儒家大师。和孔子一样,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他带着车子数十乘,竺从数百人,游历了宋、腾、魏、齐等国,但其主张不为各国所用。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仁义"说,他是性善论的宣扬者。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的重民思想,具有进步意义,这是为其"仁政"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孟子善于辩论,他批驳了各种非儒家学说,其中主要是墨家学说,他的立场,主要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一边。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鸡的成语: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它说的是晋朝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他们曾经相约:天下大乱,豪杰共想,他们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难。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闻鸡超舞",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宙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而那些依附权势而长官发财的人,也被讥为"淮南鸡犬"。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朝嵇绍的事。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镁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鸡口年后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都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鸡鸣狗盗

      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贵族都供养门客。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普为齐国相,名声很大,他家的门客当然很多,号称"食客三千"。三千门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才学,为主人服务效劳。有一次,秦国国王昭王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孟尝君到达秦国后,秦国的国相很嫉妒他,劝秦王把他杀掉,以免他在秦国了解情况回去后,对秦国不利。孟尝君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着急,赶紧托人去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条件,要孟尝君送她一件非常贵重的白狐裘。但孟尝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给秦王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善于偷东西的人,象狗一样机灵。他在黑夜中潜入秦宫,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尝君立刻把它献给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应放走孟尝君,让他们回国。孟尝君料知秦王事后会后悔,决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关上规定,每天鸡鸣以后才能打开关门让商旅通过。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模仿起鸡叫来,如同真鸡叫一样,引起附近村中的鸡都叫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打开关门,让孟尝君一行人过关,从而逃出了秦国。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时,他们早已离境很远了。这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虽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门客仍然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既无高深的学问,也无堂皇的风度,只不过略施小技而已。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这两面三刀个略施小技的门客,孟尝群恐怕要在异乡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学问高深、风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时刻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相比之下,那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倒是不乏应急解危的能力。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杀鸡焉用牛刀

      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杀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鸡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杀牛的刀来宰鸡岂不是小题大做吗?这个典故出自懦家的经典之一《论语》。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施行礼乐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而杀鸡用牛刀,就是小题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呆若木鸡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名象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司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滑挑战竞争的对手。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不片段。

      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形容很不安宁。

      鸡虫得失:比喻细微的得失,无关紧要。

      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等纪律严明。

      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

      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狗肝鸡肠:比喻斤斤计较,心眼小。

      偷鸡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乱搞男女关系。

      鸡皮鹤发:形容老人的肤皱发白。

      鸡骨支床:鸡骨比喻瘦弱,支是支离,形容憔悴。意为哀伤过渡以至于瘦弱疲惫于庆席之上。

      鸡胸龟背:形容人突胸驼背。

      以卵击石: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鸡犬之声:语出《老子》,原话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于老死,不相往为。"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状态。后来借指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不互相往来。

      牡鸡司晨:母鸡报晓,比喻女人干政。

      鸡争鸭斗:比喻为琐碎的事争吵。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里说: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用以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

      嫁鸡随鸡: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