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学院派”与创新问题

      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都有个“学院派”的说法。

      寿山石雕也不例外。

      但寿山石雕中的“学院派”却是个比较特殊的名词,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混乱,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

      “学院派”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带有负面的色彩,甚至与“守旧派”的含义差不多。因为“学院”是官办的机构,“学院派”所代表的艺术观和美学趣味,是遵循官方的需要而确定的,所以通常成为“创新”的对立面。西方绘画从浪漫主义开始,几乎一切想要革新的流派或艺术家,都跟“学院派”进行过斗争。然而,寿山石雕的“学院派”恰恰相反,非但不守旧,反而是创新的象征。

      寿山石雕作为一门地域性的民间艺术,虽说历史上出现过“东门派”与“西门派”,但所谓的东门灵秀、西门浑朴,都还仅仅是风格取向上的差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林飞、刘爱珠等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加入到寿山石雕的队伍中来,他们运用自身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理念,推出一系列与老艺人截然不同的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到了90年代,随着寿山石行业的发展,美术院校毕业的新生力量不断涌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寿山石雕开始形成多种路向、多种发展可能性并存的局面。

      实际上,“学院派”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从学院毕业,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创新、求变的创作理念。一位雕刻师的作品如果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即便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院校教育,似乎也可以归入“学院派”。

      “学院派”的最大特点是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给寿山石雕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从题材、表现形式的创新到材料的发现和挖掘,都具有“开疆辟土”的意义。例如林飞的“裸女”,已经从一种大胆的突破,逐渐沉淀为新的经典题材。何马把传统的寿山石雕的“取巧”技法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利用巧色和纹理之外,提出了利用质地取巧和利用结构取巧。例如,对于一块寿山石来说,一条色“根”就是一道瑕疵,从未有人注意到“根”的内在结构是一个有色彩的截面。在作品《一叶知秋》中,何马就以一条红“根”雕成一片脉络清晰的红叶,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此外,黄丽娟的人物雕刻充分利用“次”石、粗石的色彩肌理,令其艺术价值凸显,郑世斌的获奖作品《严子陵垂钓》则直接带动了对花坑石的雕刻和收藏热潮。

      当然,伴随“学院派”的不光是喝采,也有不少争议的声音。一些年轻的“学院派”雕刻者不顾寿山石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语言,刻意追求抽象前卫风格,乃至以怪诞为尚,这种风气与传统工艺的依材施技、浑成天然的精神相背,不仅浪费了石头的美质,也缺乏持久的美感。一位收藏家对此的评论是——“谁会花一大笔钱买件东西放在家里吓自己!”,话虽朴拙直白,却也不无道理。

      在艺术领域,任何创新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但一种创新要想站得住脚,必须有其合理性,不能与传统脱节。为时代而时代,往往最终为时代所淘汰。

      关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妨引用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序》里的一句话——“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