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玉”这一名词,无论是在古人还是现代人的心目中,都对其充满了无比的崇敬与好奇。中国人爱玉赏玉的习惯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至今,据目前考古认定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许多古书与文献都做了记载与详细的描述。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薄壁”。以上为各等级所执之信物,谓“六瑞”,见玉如见人。又有“壁、琮、圭、璋、琥、璜”为六器,其用途为礼器,即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壁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方。皆有牲币,各放其色,又专设部门“天府”来专门管理这些玉器。由此可见当时之重视程度。
玉器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其功能与形式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特征,其功能从最早的生产用具到象征权力和地位的政治用玉,再到各式各样的装饰佩玉和陈设用玉,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
现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众的总体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逐渐提高,使得爱玉藏玉的人群不断壮大,“谦谦君子比德以玉”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茶余饭后玩玉、比玉之事更为寻常。在这种情形的推动下,玉器雕刻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增的制玉地区也层出不穷。但主要地区分布仍在北京 、苏州、扬州、上海、广东、河南、等几个城市和地区,制作风格也各有不同,作品的质量也有极大的提升与突破,各种新材料的运用与全新的创意设计概念的融入,都使得玉雕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繁荣时代。
现今玉器行业的空前繁荣,更促使我们这些从事玉雕制作的艺人们要更加的努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经得起大众检验的作品,一定是以合理的形制与创意来取胜的。一个优秀的玉雕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实际制作功底之外,更要具备非常深厚的审美观和一定程度的美术修养。目前我们大多数的玉雕师,虽然具备了身后的实际制作能力,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和专业的美术学习,且文化程度普遍的低,缺乏优秀的设计创意理念。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去抄袭和模仿他人的作品,因为不理解原创作品的立意概念,致使大多仿制作品质量低下,内容空洞苍白。本人认为,作为一位玉雕艺人,一定要不断地真正地深入研究和吸收各门类艺术的精华,从而达到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目的,真正地认真地创作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有内涵、有个性的优秀作品。
目前,玉雕行业和市场可能存在许多误区,消费者与经营者盲目的推崇某一种材料,认为价格高的一定是升值空间大的。其实。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以金钱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其艺术价值的存在。“石之美者皆为玉”,每一块玉石或普通的石头,其本身都包含着天然的美,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美,能不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手法去展现它的美,给它注入思想和内涵,使其具有生命力。有艺术生命的作品才是无价的。
我国玉石的种类和产地分布很广阔。每一个地方产的玉石都各有特色,只要你有充分的想象力和独到的创造力,我觉得我们的创作空间是巨大的。判定玉石的价值不应该有种类之分,我觉得它们的价值应该是均等的。白玉、青玉、玛瑙、墨玉等玉材,都有其独特的颜色与纹理,它们都很美,就看你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们,化腐朽为神奇才是最伟大的,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个玉雕师,同时也是一位收藏者,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传承者,我们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不但要将这门艺术做好,更要把这门艺术有序的传承给下一代,使得我们的下一代知道和了解历史,这是我们的初衷和责任。在接触玉器爱好者与收藏者的时候,除了向他们推介自己作品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外,同是,更应该把正确的收藏理念传导给他们。包括对玉的正确认识,玉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使之充分的了解玉器收藏的真正意图。为何要收藏,何为真正的收藏,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要让他们对其说喜爱的收藏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收藏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在。
纵观过去和现今,我更展望未来。现在国家正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功垂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更鼓舞了我们这些手艺人。我们非但要做好目前的事业,更要有序的把这门艺术传承好,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有迷茫,让他们懂得热爱这门艺术,让他们热爱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名普通的玉雕师,我欣慰地发现有更多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触我们这门艺术,都很有兴趣的想来学习玉雕。虽然他们的初衷不一,大多可能是看到玉雕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了生计来学习玉雕;也有一些是真正喜欢玉雕才来学习的。但我觉得,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只要他们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好这门手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延续和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或者说是一种推动。因为这一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系统的,是规范的;他们思维和理念是先进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我们这门艺术的生命才会更活跃。
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们的不断淬炼与升华,使得这朵艺术奇葩更具娇美。玉雕艺术的未来灿烂无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