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荆山玉)解说——论金玉、和氏璧、荆山玉的关系

荆山有玉,从战国初期到中华民国均有史料记载,最具权威性的是《山海经》中“荆山之首景山多金玉”的记载和《诸子百家卷:韩非子》中“卞和得玉于楚山之中”的记述,国内地理学史诗级著作《水经注》更是全方位分析了这一说法

      根据上述两本书籍记载结合现实情况,我们发现,沮水发源地的主要山脉为景山,一山三峰,分别为望佛山、凤凰山和油山(现名)。这三山是沮水的主要发源地,地理位置为古房陵县至沮阳县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神农架和湖北保康的交界地带,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精华》一书记载春秋时期地理地名相符。这样从历史上就证明了,凤凰山一带存在一种特殊的矿物质(金玉结合体),古人称为金玉。金玉的形成据地质专家考证是在数亿万年前通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将多种矿物质融化后,在上冲隆起过程中冲碎了优质的硅酸岩层,融化一体,在运动中造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籽石,形成了五颜六色的优质角砾岩,与其它玉石形成原理基本一样。籽石外面还包裹了一层以枣红色为主的坚硬石皮,是自然形成的单体籽石。

 

  综上所述,我们再次发现荆山玉不是什么神奇的事,而是顺理成章,更是我们每一代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应该去做的事。

 

  历史背景

 

  约两千多年以前,玉器文化在荆楚大地上可能达到鼎盛时期,是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举国上下热衷于玉器加工、收藏,同时把玉当作一种珍贵的礼品,来展示自己的忠诚和礼仪。楚人卞和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当他在楚山中得到宝玉后,为了彰显他的忠诚,他将宝玉献给君王,从而谱写了卞和献玉的动人篇章。

 

  《诸子百家卷:韩非子》中记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武、文)王”。据史料记载,卞和是楚山沮水之人,当时居住在楚山之下现沮河边马良至歇马卞家湾一带,这一带相连的有三座主峰,分别是凤凰山、望佛山和油山,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因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远行,所以说卞和寻玉极大可能在他居住的周边。因当时植物茂盛,覆盖物深厚,地质勘探条件差,不可能劈石开山寻玉,所以寻玉的基本地理条件以河流为主,那么只能在沮河附近河流、小溪中寻找。沮河下游有一条通城河,沮河南侧有一条黄马河(现名),西北边是南河,这几条河流距离卞家湾都在百里内,对楚人卞和来说这就是他的最佳寻玉范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