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玉器心态最重要

王文浩,从事古玉器研究和收藏20余年,央视艺术品投资特约专家,厦门大学当代复文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收藏品市场上,“捡漏”和“打眼”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形影相随。无论是坐拥数以吨计古玉器的藏家,还是每次花费几百元买玉的小玩家,他们都想知道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我的玉器到代了吗?是精品吗?值钱吗?”

客观来说,很多古玉藏家手上的藏品能有一成是到代的已经非常不错了。

目前,确实有一些收藏品在市场上被严重低估,价格接近于白送;也有一些价格远超藏家的接受能力。但对于外行人来说,如果搞不明白古玉器的文化和历史,最好不要购买,因为你没有办法和它沟通,读不懂它的价值,更遑论珍藏了。

近年来的拍卖市场,有的古玉器已经被拍到上千万,很多人都觉得已经是天价了,有炒作的嫌疑。但个人认为,传世的古玉器不可估价,毎一件都是无价之宝。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能花一个亿回到战国去造一件这样玉器吗?在美国拍卖市场上,曾有一件十几公分高的古代石灰岩雕像拍出了上千万美金的价格,专家对它的评估是艺术品。如果放在地摊上,这样一件雕刻并不精美的石头,估计也就是几十元的东西。这个就是价值观的差异,行家看出了历史,看出了文化,玩家看见的只是一块不值钱的石灰岩。

那么,古玉器藏家该如何来衡量得失呢?举个例子,本来一件战国玉器可能值一百万,你却花一万买到了,但同时你也可能花费九十九万买了一大堆赝品。你可能觉得自己因此倾家荡产了,严重者可能还会得抑郁症。但反过来想想,其实你那一百万原本只能买这么一件战国玉器,其余99件都是别人送你的。这样你还会郁闷吗?当然,如果一件真品古玉器开价一百万,你未必会那么爽快去买。有时候花小钱就能买到一件不错真品,这就是得与失的矛盾,就是“捡漏”和“打眼”的悲喜剧。

所以,收藏古玉心态一定要好,买“打眼”了也是正常的,不要过于纠结。随着见识的不断增长,手上的真货自然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