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帖揭翡翠制假过程:药水泡半月 石头变“美玉”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表网帖《华丽丽的玉镯子,居然用石头泡泡药水就能做》,用多张图片展示了玉石造假的全过程。

该网友展示的图片中,多个未加工的石手镯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经过半个多月的药水泡制之后,这些石头手镯表面变得光滑,颜色也更加清亮。加工人员再对这些石手镯人工上色,放入真空高压注胶机,几天后原本白色的石头变成了带绿色透亮的 “翡翠”,最后通过打磨加工,成了最终的成品“玉镯”。

据该网友称,石头“变脸”成美玉的过程中,多个环节使用的药水都含有害物质。例如药水泡制阶段,这些石料被强酸以及包含大量放射元素的化学制剂浸泡半个月,而注胶的过程也要使用剧毒的化学物品。

记者从业内人士刘先生处获悉,翡翠玉石传统上分为A、B、C三种货色,其中A货是未经加工的天然翡翠,B货则是品质较差的翡翠,通过优化处理使其色泽接近A货,而C货品质更次,是通过染色使其表象美观。

据刘先生介绍,B货、C货翡翠玉石常常是数十吨的 “砖头料”酸洗加工,这样制作的翡翠镯子,一个总成本不过几十元,与A货相差极大。而翡翠玉石的鉴定没有黄金、钻石这样的标准化流程,让不少消费者更难辨别真伪。刘先生告诉记者,“懂行”的人往往一摸就能辨别高下,但普通消费者只能 “跟着感觉走”。

记者还发现,除了消费者难以鉴定优劣外,很多“鉴定证书”也让普通消费者看不懂。这些鉴定证书并不会标明翡翠玉石的档次,只有“折射率”、“密度”、“吸收光谱”等,让消费者直呼“看不懂”:“为什么不能明确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加工的呢? ”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