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揭秘:假宝玉是怎么炼成的

随着玉器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上赝品众多。作假的玉饰戴上就会让皮肤发红过敏,简直就是花钱买罪受。假宝玉都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烂石头变身记

2.2亿元的“汉代玉凳”是玉雕艺人赵先生制作的高仿艺术品,原料花了上百万元,当初售价就高达260万元。高身价的高仿艺术品能有个真材料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普通人经常接触的假玉,大部分原料竟是烂石头。看似高贵的玉饰竟是烂石头制成的?这您可别不信,这就带您去瞧瞧烂石头是怎么变成光鲜亮丽的玉饰的。

不起眼的烂石头有的到处散落,有的被随意堆在地上,这就是假玉的粗石料。采集来之后,造假者把它放进桶里,用强酸等化学制剂来浸泡,直到泡得表面光滑。接下来,进行人工加色,然后用含有剧毒的化学药品进行注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泡得光滑的烂石头显现出了鲜亮的光泽,这就是假宝玉的半成品。再经过上光和美化,烂石头也就成功变身为“宝玉”了。

业内专家解释,假宝玉一般就是这样制作的,强酸的作用是将石料泡软,使外面的结构变疏松,这样上的色才能进到里面去,注胶的作用是为了固定之前的上色等效果。

含有血沁的玉通常比较受欢迎,常被看作是有年头的“老玉”,其实,作伪者也是能做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羊玉、狗玉。怎么做呢?这个很不人道,作伪的人通常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假宝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里头就含有血沁了。当然,如果这期间羊被狼吃了的话,估计狼会咯着牙。

良渚玉器也是众所周知的,喜欢的人也比较多。想搞出个良渚“鸡骨白”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能烧成“鸡骨白”。良渚玉器、羊玉、狗玉的作伪比较麻烦,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做法,也能生成新的假宝玉。比如梅玉造假,是把假宝玉放在梅子里头浸泡,过一段时间,玉准变色。还有一种叫风玉,把假宝玉在高温下煮,再趁高温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再比如“油炸鬼”,是把假宝玉下油锅炸,炸一段时间后拿出来,这样能使玉色显得古旧。甚至有人把假宝玉扔到脏水里,泡够时间了,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了。

真相揭秘

费尽心机整容记

出身不好,也来不及重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整容”了。这种整容的方法其实古已有之,漫长的历史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在地上摔掉一块,找得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变小之后,打磨成设计好的样式。除了大变小,作伪者还会添字。一块古玉本来是素器,可这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那就往玉上添字呗,添各种想象的词。能添字,就能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添些深纹出来。古代玉器因时间长久而纹饰模糊了,工匠就按照它原来的纹饰加深一点儿。

时至今日,因为假宝玉的出现,玉器的“整容”法更是花样百出,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提油”。一个整容的女子,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皮肤的,你想啊,五官都漂亮的,就皮肤不好,那可就亏大了。俗话说“一白遮百丑”,所以,很多人挖空心思要美白,甚至都想换皮了。相比之下,玉器“提油”比较容易。比如,本来是一块没有颜色的籽玉,要做上皮色,就用草汁。过去说西北的山里有一种草,叫虹光草。用这种草的草汁浸泡籽玉,然后用火烤制,就叫“提油”。现如今,新“提油”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招儿都能让颜色染得非常像,但染的毕竟是染的,化妆出来的脸色再好,跟自然的脸色总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市场里看见有人手里拎着白玉,上面带大块大块的黄色,你要想吓唬吓唬他,就说“这提了油了吧”,对方的反应肯定能让你忍不住笑。

有些商人可能用氢氟酸、硝酸、硫酸、盐酸等强酸来制成玉的古旧沁色,然后在假古玉的表面涂上一层地板漆、水晶漆或环氧树脂等。树脂类物质与强酸反应,很可能会产生刺激性,人体接触后会患接触性皮炎,出现红肿、刺痛、瘙痒和脱皮等症状。尤其是皮肤较为敏感的人,反应会更加明显、迅速。

鉴别玉石四步走

听声音 敲击玉镯,听听声音,如果发出的是清脆的“叮叮”声,并且余音比较长,就是天然玉石,反之声音闷哑。

看纹理 将玉器朝向灯光明亮处,如果颜色剔透,有丝丝缕缕的纹理,绿色均匀分布,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就是真玉。如果用放大镜观看,则主要看有无裂痕,无裂痕就是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查触感 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另外,还可以用舌尖舔,真玉有涩的感觉,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看证书 购买玉饰品时,一定要有专业的鉴定证书。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