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2012春拍——怀玉兮君子 礼玉兮泱泱

人们对一样事物的追求及喜好,往往随着时代精神的流转。这种时代的精神,可能虔诚恭敬,可能温厚文明,也可能夹杂着许多迷茫的暴力。

譬如石器时代的远古人,深知自己的渺小,对天地自然敬畏,于是便将难值难遇的玉石,礼敬在与天帝沟通的精神高地,虽人间之主,亦不可造次。

等到人类于自然中渐渐痴长一点能耐,能够在石器之外,冶炼一些青铜、生铁出来,帝王贵胄们便增长了一点妄心,把人类自己的造作,显摆于祭祀典礼,而把集天地造化的玉石,乾坤挪移了一些,进入自己的厅房几案、身畔鬓间,似乎藉这天地的贵气,便可自尊自重起来——此时尽管痴妄些,倒也未失“君子怀玉”的温良。

然而彼涨此消。随着人类于技术上的增长,原本对天地造化的恭敬之情,渐渐消失殆尽,玉石便从礼天、礼人的高台上跌落,纯粹沦为技术的炫耀与财富的表征,再也担不起尊重。于是,终于在一个人人都深信“人定胜天”的年代,暴力革命的精神,成为时代支柱,灵玉被弃作顽石,随同几千年的天地道业,一同摧折泯灭。

幸好华夏文明此前也经历过几次“世面”,焚书坑儒、毁僧谤道的勾当,自秦嬴政始,便从未能真正断绝传统。一段理智昏聩的劫难过后,经拨乱反正,再经上世纪八〇、九〇年代精神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前冲,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渐次回落到理智思考的地步,人们开始想要在华夏族谱的灰烬中,捡起尚未燃尽的零星碎片,认回自己的精神血脉。传统精神的作物,总算在已经干涸的土壤中,又经历缓慢地培壅,才辗转发酵出一些历史的味道——虽然难免夹杂些断裂传统的酸涩,不再十分纯正,但也总算可以藉此缅怀,不至失传。

而玉石,也随着精神追索的大流,就近恢复了明清时期工艺的精湛奇巧,并努力向更古早的“君子怀玉”,孜孜以求。正是这认祖归宗的时代精神,令近年来当代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和贸易,重返繁荣况景,无论是玉雕师、加工技艺,还是玉牌、摆件、手把件、器皿等任何一种形制,都开始缤纷起来。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