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潇洒赛江南画卷:《鹊华秋色图》赏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济南无意中冷淡了一位元代的知己,他的《鹊华秋色图》,应该是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

他就是赵孟頫,开文人画风的一代大家。元初时,赵孟頫曾在济南做官三年,任济南路总管领事,大概算是济南的“老领导”吧?明湖的旖旎和鹊华的野趣,老街古巷里的平实世情,让这位来自江南的文人流连忘返。想想也是,柳影荷香里的济南,群泉汇流;遥遥相对的鹊华两山,含黛衔烟;河州里芦草摇曳,小船无系;旷野上树林稀疏,秋意欲滴———这样的情景,恍如江南,怎能不触到他淡淡的乡思和浓浓的归隐之意?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实,在朝代更迭的岁月,让赵孟頫“惆怅而独悲”的不止是思乡之苦,更有进退之忧。

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南宋王朝灭亡时,他正当青春年华,是遐迩闻名的青年才俊。面对宋朝的覆灭与元朝的建立,赵孟頫的感受该是十分凄凉。而他可供选择的路子也仅是两种:一是归隐山林,一是出山入仕。他当然首选了归隐,在家乡吴江赋闲十年之久。每天,渔樵耕读,浸淫水墨,日子过得倒也闲散淡泊。然而,作为一名读书人,他在骨子里还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济世情结,而且,他的特殊身份使他很难回避元朝的关注。元24年时,元太祖忽必烈派特使出访江浙,征诏社会贤士,赵孟頫被作为首选人,形若覆巢之鸟,他还有什么选择?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4年的官宦生涯,从五品官阶荣升至一品荣禄大夫。

然而,这一选择,成为他一生的一大隐痛。

孔子说过“士志于道”,中国士大夫历来信奉“重名节”的传统人格,而他以宋朝皇胄的身份入仕元朝,就带来了大节不忠、降志辱身的评判。他如何不怅然?

入元后的赵孟頫,仿佛进行着一种精神上的炼狱。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能够抚慰心灵的也就是诗歌和书画了。他写诗:“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他憧憬着辞去官职归隐山林丘壑,成为自由自在的沙鸥。他画画:以书法入画,抒文人情怀,绘写意山水,笔墨空灵静逸,有一种惆怅茫然的情致。

比如他的《鹊华秋色图》。

是入秋的济南北郊景色。远处,是遥遥相对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右侧,以荷叶皴法画出的华山奇崛险峻,左侧,以披麻皴法画出的鹊山敦实浑圆,在清旷的原野上,两座山愈显突兀,苍郁而嶙峋。

山下,是一片寥廓的平原和沼泽地,稀疏的树林,经霜挂满红叶,山居村舍掩映其间,多了几分散淡的情怀;水泽边上芦苇丛生,有小船闲泊在洲渚,似乎在等待着远去的渔夫;在水光山色中,有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收网———这种小船,应该是李清照词中的“蚱蜢舟”了。秋收时节,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树林之间,依稀可见散种的高粱———

好一幅“济南潇洒赛江南”的画卷,充盈着田园牧歌的宁静悠远。

这幅画,是赵孟頫画给好友周密的。1295年,42岁的赵孟頫辞官回到家乡吴兴,与周密等几位好友相约饮酒作诗。觥筹交错之间,赵孟頫乘兴盛赞济南山川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形态迥异,却皆峻峭巍峨,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席间,唯有周密一人沉默不语。赵孟頫追问之下,才知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亡,周密曾祖父随高宗南渡,迁居吴兴。从未回过故乡的周密,此时勾起乡思,不禁神伤。

赵孟頫是江南人,却在济南做官,而周密是济南人,却客居江南。机缘巧合,赵孟頫心领神会,凭记忆勾画济南秋景相赠,《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了。

此图采取平远法,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互为掩映,平原上鹊华两山造形朴拙,遥遥相对。赵孟頫以书法入画,线条简率而意蕴深厚。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赵孟頫不愧为一代大家,画中,高逸的士大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是贯通的,画中的山水,“游观”中更有了“抒情”的意味。

《鹊华秋色图》上题跋众多,其中,乾隆皇帝的题记最为有趣:他曾在宫中观赏此画,不相信济南平原会有这样奇突的名山。后来,他巡游济南,登城远望,感觉景色好熟悉,马上想起了赵孟頫的这幅画,于是派人骑马连夜赶往北京,取来《鹊华秋色图》,对照真景欣赏,结果“始伯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

像这样类似实地写生的作品,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非常稀见的。而由一代大家赵孟頫精心描绘的《鹊华秋色图》,更是难得的经典,成为影响广远的传世名作。这是济南的幸运,也是济南的荣耀。透过泛黄的画卷,我们可以读出画家对于济南山水的热爱。不但画画,赵孟頫还写诗吟咏济南,“林梢春动紫烟生,策马东风十里程。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济南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赵孟頫应该有一分“推介”之功。

多年过去了,画卷中的疏林旷野已经“长”出大片的楼厦,高速公路上,原本遥遥相对的鹊、华两山,不过是窗外转瞬即逝的两个小点。沧海桑田,作为现代人,大可不必为消失的田园牧歌唏嘘慨叹。只是,我们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站在大地上,回望一些远去的景致,这是一种文化的回望,精神的回望,使我们更懂得自尊和尊重。

回望中,情不自禁地就张开双臂,明知不能拥抱那山那水,但还是渴望山水的拥抱。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