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蒙《夏山隐居图》鉴赏

《夏山隐居图》纵56.8厘米,横34.2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图下方半是湖水半是岸,上方一峰耸峙,群山环绕,远岫隐约。山间林木浓郁,应是盛夏时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至初夏,古来画家多有以“夏”为题的画。元代画家王蒙,虽然传世的画不过20件左右,却也有三幅画以“夏”为题:《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和《夏山隐居图》。

 

  《夏山隐居图》纵56.8厘米,横34.2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图下方半是湖水半是岸,上方一峰耸峙,群山环绕,远岫隐约。山间林木浓郁,应是盛夏时节。近处水岸有茅屋数间,又有亭榭延伸水面,有妇、婢休憩其中,而一条板桥连岸水渚,一士人钓鱼而归。一派隐居山水的平淡然而优哉游哉的生活场景。远处山谷坡地上坐落不少茅屋,与天、地、山、水融洽一体。图上王蒙自题:“至正甲午暮春吴兴王蒙为仲方县尹作夏山隐居”,时王蒙47岁。

 

  元代广泛使用纸作画本,纸利于皴、擦,线条毛糙松秀,苍茫空灵,意蕴万象,故元代绘画有“干笔皴擦”的笔墨特色。王蒙的作品也大多用纸,而用绢作画本的仅有三件,其他两件是《溪山高逸图》和《夏山高隐图》。绢是唐、宋时期绘画广泛使用的画本,适宜于湿笔勾、皴、染,线条扎实坚挺,运笔轨迹可循,塑造的物象清晰饱满。以山水画而言,无论是北宋李成、郭熙开创的笔势坚韧爽利,墨法明洁精微的“鬼脸石”、“蟹爪树”画风,还是南宋李唐开创而其徒马远、夏圭更为发展的爽利简括的“斧劈皴”画风,都极其适合在绢本上作画。而王蒙身处乱世,为抒写其归隐山林的心境,还是选择了五代的董源、巨然的画风。王蒙出生于浙江湖州北临太湖的青卞(弁)山下,中年又在杭州东北余杭临平的黄鹤山中隐居20多年,南方的丘陵土复石隐,林泉茂密,适合用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来表现。而披麻皴的平淡、松秀、似乎更契合元代文人“寄兴游心”、“写胸中之逸气”的心结。从《夏山隐居图》看,当时王蒙对于董巨画风的运用,湿笔的勾、皴,点、染已经相当的成熟,应该是王蒙中年的精品。但王蒙似乎更钟情于纸本,他在纸上发展了干笔皴、擦的技能,尤其是发展了浓墨擦笔的运用,使画面的墨色更丰富,更苍莽雄秀。他60岁时画的《青卞隐居图》可谓纸本水墨的登峰造极之作。

 

  欣赏王蒙的《夏山隐居图》,不能忘记一个人:张大千。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收藏了这幅画。1947年秋日,他在四川成都昭觉寺对临了一幅,并在临画上题记:“(此图)幽微淡远,绝去平日蹊径。青卞隐居、林泉清集二图外,无逾于此者。”1959年,王蒙《夏山隐居图》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购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