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课徒教学的意义:由技入道借古开今
2015-06-25 22:39:44 作者:张捷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进是历史沿革的自然规律,历代不同艺术流派、风格语言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并经过长期的笔墨实践后逐步形成的传承发展。每一次变革,既与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给后人以影响,人们在回望中拓展,循环往复而温故知新,使传统山水画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在当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学科建设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思考与挑战。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而务实的教学实践,或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改良、修正和重构时,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师承和口口相传是否完全可以被取代?实践证明,教学示范和课徒画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今天山水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综合教学思考中相辅相成而格局互补的重要手段。
课徒教学的前提在于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学术宗旨,尤其在学生本科学习阶段,使其在主观上认清优秀传统笔墨的实质,打牢基础,以求继承与创新。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来解决山水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历史为我们今天的山水画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学习资源,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可以说是文脉最为清晰、体系最为完备的画种。从选择临本、讲解示范、画理画论,到最后的总结评估,都需要有严谨的学风、耐心的指授、思想的传递等齐头并进的整体教学跟进。正本清源的同时,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会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探求传统文化精神本源的深刻知性?如何拓宽教学视野,吸纳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构建多元有效的山水画教学平台?在精神层面,又以怎样的学术姿态来维护民族文化立场,建立全球艺术格局中的平等话语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注重培养美术院校大学生在道德情操、学术品格、艺术精神、笔墨技能等方面素养的全面提升,打造有民族精神和独立人格的自我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意写心的创作思想具备了深刻的人文情愫,借物达意、挥写心象的笔墨语言使艺术的本体精神和创造才情得以驰骋,从而凭借开放心灵的坦诚姿态与世人对话。笔墨是具有血肉和生命力的东西,因此自觉认知意识下使学习者的笔墨品格得到滋养和提升的那些“模山范水”就具备了特殊的文化含义。今天,如果我们面对经典艺术图式只是单纯地观望、临摹与维护,而不是入微地体认、交心与对话,就有可能消解传统文化赋予山水画教学的本意而背离了真正的笔墨精神。
山水画教学无法绕开言传身教的笔墨示范,而示范教学又无法脱离临本、物象以及内心世界创作的渴求,无论临摹、写生、创作,都包含了课徒示范教学的直观感受下的接纳意义,使山水画教学变得更为直接、生动和鲜活,而非单一抽象的语言表述。传统意义上的课徒画稿本意是让初学者从临摹入手,那些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山水画稿(如《芥子园画谱》)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教材范本。而在信息广博的今天,大量的画册、文献资料以及仿真复制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临摹和借鉴,但课徒画稿的步骤解构、笔墨分析仍然有它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以传统的价值命题来强调传统,重视临摹和师承,以求传统笔墨语言的吸收和转换,是山水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是因为它能“传”,又能“统”,一传百年千年而经久不衰,“统”是高度,也是标杆,即“传而统之”。当然,传统不可能是同一种面孔,传统是历经岁月而难以磨灭的精华,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可续性。中国山水画的教学离不开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的过程,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以及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画理画论等课程的综合学习,实践与理论并举,有步骤地系统训练、提高、参悟。道由技生、技由道合,两者相辅相成。所谓“落墨为格”包含了笔墨与精神的双重性,即“技”与“道”的合一,否则只能眼高手低,难达本意。怎么画?画什么?为何画?实际就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的逐步推升,也是中国山水画从笔墨境界到人文境界,再到生命境界的艺术大化。认知传统,开拓创新,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本体精神和独立人格,扎实基础,厚积薄发,并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当下山水画教学的首要方面。
中国美术学院走到今天已经是86个春秋了。早在林风眠先生执掌国立艺专期间,老一辈艺术家如黄宾虹、郑午昌等先生以分散式教学来传授山水画技艺,当时的学生有李可染、吴冠中、王伯敏等。林风眠的彩墨风景和潘天寿的山水画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画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也延续成为今天的多元发展。1958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分系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专业教学,从此山水画专业开始了有序发展的教学历程,这也是全国最早的山水画专业本科。1961年潘天寿先生从上海请来陆俨少先生担任客座教师,这在中国画系的山水画教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陆俨少先生提出,学生必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作画,强调画好山水画,更重要的是做好画外功夫。这一学术主张丰富了山水画教学的内容,学生除了认真临摹传统经典之作以外,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文艺书籍,每日临摹碑帖以提高自身全面修养。在当时出版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顾坤伯先生、潘韵先生、陆俨少先生还绘制了大量的山水画课徒稿,这些珍贵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要领,为以后临摹传统山水画辟出了一条捷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教材被当作后来学生入学的基础和必修课而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传承了中国美术学院长期以来优良的教学传统,经过不断改良和优化,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山水画教学体系,教师的讲解、解剖、示范,对学生的继承、发扬、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意义。
纵观山水画专业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已为我们的教学积累了大量教材课稿、技法画谱、文献研究与理论读本,这些丰厚的教学资源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成为我们今天文脉相承的山水画教学的永久财富。古往今来,优秀课徒画稿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万象更新的今天,山水画教育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也是身体力行,推陈出新,努力开创传统山水画的新范式。他们独到的艺术见解,新颖的笔墨语言,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共同构成了当代山水画教学多元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