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骏人合——“马父”徐悲鸿
2015-03-12 10:11:10 来源:百鸿艺术 已浏览次
从含蓄文雅的古代绘画到生动奔放的现代绘画,在漫长的历程中,传统绘画工艺与现代绘画工艺相结合,创造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相互影响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显著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重视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自中国古人涂绘图腾开始,中国绘画史便开始了它浩瀚如烟,源远流长的历史旅程。中国绘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型师图,赋物以神,并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元声诗”。
从含蓄文雅的古代绘画到生动奔放的现代绘画,在漫长的历程中,传统绘画工艺与现代绘画工艺相结合,创造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相互影响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显著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重视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徐悲鸿,我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其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其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其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在徐悲鸿法国留学之时,结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最能代表和体现徐悲鸿艺术水平、最能反映他的个性、也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对马的描绘。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奔腾跳跃、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生动,徐悲鸿画马是以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准确、凝练地勾勒出躯干,以极具古籀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奠定神韵之骨架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以类似西洋绘画的笔触融合传统绘画的手法,将马的肌肉和质感以及骨骼的结构表现得既合物理、物情又合物态。徐悲鸿的马和齐白石的虾一样,尤受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几乎历代中国画坛皆有画马高手,但他画的马却更具精神和动感,体现着一种雄健壮美的神韵,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真可谓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被誉为 “天下画马第一人” 。

此幅作品绘一匹精神抖擞挺立骏马,雄姿勃发,气势昂扬,骏马三足踏地,而右前蹄轻轻抬起,转颈回首护理自己毛发,拂动的马鬃与马尾,则带飞动之势,外形以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浓墨重笔,表现强壮有力而转侧灵活的势态,身体以彩墨纵笔挥洒,用劲健的线条,勾画突出的关节与坚硬的马蹄,马鬃马尾阔笔横扫,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尽抒胸臆,将马的神韵表现备至,如此精品彩绘实属罕见。
百鸿艺术市场部蒋经理介绍道:徐悲鸿擅写动物,尤其以画马闻名。《十二生肖册》里的动物按生肖次序排列,每只动物神情各异,趣味横生,譬如羊、猫、蛇、狗等动物,不属传统国画经常描摹的对象,在此出现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苏富比拍卖行中国画专家卡门·叶说:这些马的姿态富有深意,有的站着,有的在奔跑,有的在河边饮水,在徐悲鸿的有力笔触下,它们都肌肉健硕,体态修长,充满力量,通过不同浓淡的墨色表现出光影的效果。”
近年来,有多位中国画家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风头超过了西方传统艺术巨星,据Artprice艺术品行情公司统计:在2011年,全球拍卖成交总额最高的5位艺术家当中,国内人士占据了三个席位,徐悲鸿仅次位居榜首的张大千。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