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几多狂

我们先看一幅作品。《孔雀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幅,这是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了辛辣讽刺的典范。画面上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中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孑乙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孔雀图》朱耷

  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成绩最高者,我以为非八大莫属,他承前启后,堪称花鸟画大写意之泰斗。

  我们先看一幅作品。《孔雀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幅,这是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了辛辣讽刺的典范。画面上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中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孑乙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题材,但此画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却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只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诗中的“三耳”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画里的孔雀当是奴才。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孔雀尾巴上只有“三眼花翎”,是用来影射那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讽刺奴才的,原来,当时康熙下江南巡幸之时,这些奴才纷纷赶来接驾,本来皇上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天便早早地候在那里了,所以叫“坐二更”。八大作此图,已经65岁了,距明王朝灭亡已有46年之久。46年的光景,八大仍保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变节的奴才们嗤之以鼻,实在难能可贵。

  八大,本名朱耷(1626―1705),原名统鍪(quan),号雪个、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明朝宗室。少年时应科举被荐为“诸生”,正值得意之时,明亡,时年19岁,20岁丧父。政治变幻,家道中落,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愤世嫉俗,废弃了自己的姓名,出家当了和尚,后又入了道教。

  他装聋作哑,人僧人道,也没有躲过清廷的耳目。临川县令胡亦堂,请他去做客,把他软禁了一年多。他又装疯,又是仰天大笑,又是整日痛哭,毁书撕衣,才又回到寺院。他出入市镇,装疯卖傻,时而狂笑,时而痛哭,时而高歌,时而癫舞,一日之间,癫态百出。他一方面佯作狂态,倾吐胸中悲愤,一方面藉诗书画,发泄内心积郁。白日癫狂于市,夜晚,于僧舍灯下,创作出了饱含血与泪的诗与书画。

  八大的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画中的一些鱼、鸟,往往作“白眼向人”之状,以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八大山人”之名,连写为“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 之意。

  八大山人的来历,意思是四面八方数我最大,没有比我再大的人。在此之前,曾用过不少名号,都与他的生活环境与个性有关。最初的名号是“人屋”,意思是广厦万间。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他沉默不语,自号“哑”,并写于折扇之上,有人与他交谈,他打开扇子,人家便不与他交谈了。后又自号“雪个”、“个山”、“秃驴”等。

  八大继承和发扬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他能纯熟地控制水墨效果,既淋漓潇洒,又浑圆厚朴,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张大干、潘天寿、李苦禅

  等大师都从他那里吸取了人格力量与艺术营养,堪称中国画坛之巨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