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风格琐谈:风格就是艺术家的背影
2015-02-02 14:54:37 作者:魏春雷 来源:美术报 已浏览次
每个人都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艺术上讲的个性却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的个性。作品中的艺术个性,或者叫风格,反映的是人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刘熙载在《书概》里讲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每个人都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艺术上讲的个性却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的个性。作品中的艺术个性,或者叫风格,反映的是人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刘熙载在《书概》里讲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谓的“如其人”,如的是“其学”、“其才”、“其志”,而不是模样、身高、体重,后世对“书如其人”常作庸俗化理解,认为心旷体胖之士要写颜体,女子的字就得秀气,实在是一种误解。单提“其人”,不知此“人”已非彼“人”,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已经偷换了概念。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张良,“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论》),李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岂能以身高论短长!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至于机械庸俗。布封说“风格即人”,吴冠中说“风格就是你自己的背影”,也可以这样理解。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勉为其难,难免躐等躁进、揠苗助长。当然,一味期待水到渠成,任其自然而放弃主观努力,也是不可取的,问题是求新求变总要有个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入古出新、汲古铸今。所以原创与个性,是战略目标,是要有长远打算的,闭门造车,毕其功于一役,难免欲速则不达,徒劳而无功。脱离了个性的原创,是虚伪的,靠不住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品位不高却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可能吗?在“学”、“才”、“志”上“泯然众人”,“原创”出的“个性”,又能有多大价值呢?而且,在相对接近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识见下,书写者自以为是地“匠心独运”时所用的手法难免“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当年沙孟海先生讲“我看创新的东西都是一个面孔的”,可谓洞若观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除了作者审美取向的改变,也有创作的状态、心境、环境甚至工具材料的影响。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启功也讲过:“或问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而无体。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也。以颜书论,多宝不同麻姑,颜庙不同郭庙。至于争坐、祭侄,行书草稿,又与碑版有别。然则颜体竟何在乎,欲宗颜体,又以何为准乎。颜体如斯,他家同例也。”因此说,同一作者的作品风格统一是相对的,而统一中的变化却是绝对的。古往今来,随便哪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有或大或小的风格差异,而这些变化是在书法家数十年艺术实践之中的。对风格简单化、绝对化理解,要“打造”一个模式一成不变或力避“重复”而追求一件一个面目,无疑都是有失偏颇的。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