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收藏不可盲目乐观
2014-11-27 16:06:57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已浏览次
古书画升温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当代艺术品一路飙升的价格明显过高,一些买家转而进入古书画板块“避险”;另一方面,个别知名度较高的名品上拍,也刺激了买家的购买欲望。但是客观讲,古书画收藏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可盲目乐观。
一、不要片面追求名头
一些拍卖公司为了吸引买家的眼球或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片面追求名头,动辄宋元或“明四家”,拿假画充数。有的拍卖公司号称征集到苏轼、赵孟頫的书法,但拍品离真迹相去甚远。如今“明四家”画作在拍场屡见不绝,然相当比例确是赝品。
查一下雅昌艺术网,仅2008年上半年上拍的文徵明书画就达百件之多!某一家大公司春拍上拍的文徵明拍品竟有13件之多!但春拍时笔者在几大拍卖公司看到的文徵明山水、书法却罕有真迹。这样搞下去,用不了几年,拍场上流通的文徵明书画岂不将大大超过国家馆藏?实在是荒唐可笑。近一年,国内拍场上八大、唐伯虎炙手可热,成为“名星大牌”,大家蜂拥而起追求名头,于是不少粗制滥造的拍品纷纷涌上拍场,买家要高度警惕。
二、小心真假《石渠宝笈》
近年,在古书画征集上人们格外迷信追捧《石渠宝笈》。由于其著录过的拍品往往能拍出千万元的天价,于是大家开始在《石渠宝笈》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有的公司拿它大肆炒作宣传。虽然《石渠宝笈》也收进了少量伪作,但皇家收藏毕竟非民间可比。
看一看2008春拍几件最终拍价上千万元级的古书画,哪个不是打着《石渠宝笈》著录的旗号?但要警惕“金字招牌”有时也暗藏陷阱,搞不好大价钱买来的也可能是垃圾,这样的教训此前并不鲜见。所以,对待《石渠宝笈》也要谨慎小心,特别是那些冒充的假《石渠宝笈》,要避而远之!多到博物馆去了解研究一下真正的《石渠宝笈》中的画作和乾隆五玺、八玺钤印格式手法,对买家无疑大有帮助。
三、买家自身要懂鉴赏
古书画市场之所以出现问题,关键是买家不懂鉴赏,缺乏真伪识别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速成一个当代艺术的大藏家,但却不可能摇身变成一位古书画的大藏家,因为收藏古书画还需要买家能鉴会赏,对中国书画史有较深的了解。特别是要能鉴别真伪,否则在鱼龙混杂的拍场只能上当受骗。看一看近代的古书画收藏大家,无一不是大鉴赏家。
书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寻找二者差异的过程。识真是辨伪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古代书画的真品名迹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到博物馆去目睹它们的庐山真面,是提高辨伪水平与能力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在各大博物馆中,故宫、上博、辽博、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古书画数量最多,体系最全,多到这些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获益匪浅。对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及每个名家的风格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再回到艺术品市场后,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一些困惑也将迎刃而解。否则贸然在鱼龙混杂的拍卖市场出手,必将是盲人摸象,为制假者所害。因此,多看真迹、懂得鉴赏对投资古书画不可或缺。
四、万勿盲目迷信专家
近两年许多企业界人士也纷纷看好书画市场,持资介入。但由于他们对艺术品多缺乏认知,所以寻找投资顾问,由专家为其掌眼的现象很普遍。这虽然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专家不可能万无一失,他们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时甚至一次判断失误即可使上百万元的投资付诸东流。
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故作模样,乱说一气,对市场造假一无所知,其结果只能使买家误人歧途,这样的专家时下不在少数。因而,专家意见仅可参考。那种只管出钱而把生杀大权交由专家定夺的办法是十分危险的,可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购买艺术品最终凭借的是自己的眼力,而非耳功,眼力不高的买家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