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国际艺术盛典:书画鉴定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漫漫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书画历史从六千年前讲起,已有相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而这条深远的史河中从不缺乏探索者,他们愿做书画艺术的守望者,游弋于这条清冽的长河中,怀着不同的小千世界。创造艺术的人,更喜欢鉴赏艺术,如同喜欢书画的,看到稀世珍品也会不禁颤抖。

 

      从商的甲骨文到南北朝的真、草、篆、隶、行;从“盛唐气象”的大小王行草大家到宋“文风盛”的官私刻帖,书法在我国历史及其深远,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史上最大为的贡献之一,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也显现祖先的超然睿智。原始的汉字是象形文,是原始先民们从劳动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实质已经蕴含了“书画同源”的根源。宋后,注重写实的宫廷画向理念文人画倾斜,画中的细节刻画生动精美,到写意抒情,不求形似的文人画。书画的内涵与精神,是中华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古鉴今,在影响深远的今天,鉴定已然成了我们收藏投资的基础技能,一幅真品由其历史和高超技艺所赋予的价值令人无法想象,而一幅精品佳作也能通过鉴定发掘其潜在的价值。

 

      2014年8月20日—21日由广州隆盛国际举办的大型艺术品“鉴宝寻宝”鉴赏大会,在广州火爆开启。据介绍,广州隆盛国际特邀来自北京的国内权威书画鉴定专家潘深亮,与藏家们近距离接触交流鉴宝心得,提升藏家鉴赏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有马秀银与王晓斌两位权威专家共同亲临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鉴定书画真伪,审定创作时代,品评艺术价值的一项工作,重要依据是书画作品中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

 

      书画的时代气息和画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鉴定书画必须熟知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生活习俗,这要求我们饱读古籍,在与艺术品接触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但书画鉴赏也可通过印章和包浆来作出简单的鉴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画作家作画后,除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示书画之主为谁。书画历史悠久,钤印起始难以考证,但据史料,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皆无印记,印记用于盖封泥;唐代时书有印,画尚未发现有印,而不同画家,不同时期钤印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大都在款题下,也有用于“起首”。而验证印章真假,则拿一方真印以示范本,从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进行核对。

 

      不同朝代印的形状、字体不一。宋代以前印形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字体多为小篆,宋后有钟鼎形,而印的质料也揭示了书画的朝代:唐、五代大都用密印或白笈水,称之为水印。宋初,用艾绒作底称作油印,南宋后油印多于水印,元代末始用花乳石刻石印,明清以后用石印,这也是我们鉴定书画的有力证据,清代中期,印质多样,但印色多为油印,水印不见。

 

      在书画鉴赏考究多方面,仅凭印章并不能全棉的辨别真伪,书画包浆不能称作主要鉴定因素,却也是不可或缺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包浆十字花在外表的变化给人以视觉的一种感受,在存放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在其表面留下一定的痕迹,是存世的一种印证,如人年龄,时间的刻痕存在于人深深浅浅的皱纹中。

 

      鉴定书画史,绢本存世久的,需经多次重裱,加胶、加矾,并用砑石加蜡磨背,画上有一层称为“宝浆亮”的光亮,而随着年代的久远,重裱的次数多,也有一种“镜面光”,古色古韵,沁人心脾。真迹年代久远,墨色深沉入肌,与充作古书画不同,绢纸无论如何其表面依旧光亮,但墨色轻浮不沉,用针挑开一点口子,可见其中露出的白色笔道来,因其内部成色不一。

 

      书画鉴定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时代气息、个人风格、笔墨章法结构、考究书画背景和书画风格是否符合作品本人。

 

      更多广州隆盛国际8月鉴宝信息可关注隆盛官网:http://www.lsgjart.com/,或可拨打咨询热线:400-0020-333。

责任编辑:小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