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宽成:在余韵悠长中追觅古诗

人都说,诗词在唐宋已被写尽。魏宽成坦言,自己所做的诗词也只是在追寻那些大家的足迹。古人的诗词多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全部感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他们对友谊、对爱情、对国家、人民的热爱。自己所做诗词也在寻求情感的寄托、情怀的抒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始见魏宽成,他的人一如他的诗一样,淡泊而从容,明快而简单,质朴而儒雅。


  他自幼爱好古诗词,多年下来,诗作已不下百篇,虽说不是每首都是精品,却都是他的兴之所至之言。偶或灵感来时,总有佳句妙语。


  人都说,诗词在唐宋已被写尽。魏宽成坦言,自己所做的诗词也只是在追寻那些大家的足迹。古人的诗词多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全部感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他们对友谊、对爱情、对国家、人民的热爱。自己所做诗词也在寻求情感的寄托、情怀的抒发。


  澎湃的激情、激扬的心情来临,唯有凝练的诗词才能一展满腔涌动。言有尽而意无穷,魏宽成矢志追求于斯。


  他登临名山大川、访先贤故地。那刻在石崖上的文字印证着先贤的足迹,那先贤故地的重游犹如空气中仍带着他们的气息,让他几近迷醉,仿佛已经跨越了时空,和先贤对话。


  诗词作为中国文明承载几千年最璀璨的一页,它的魅力至今犹在、仍余韵悠长、将绵延亘古。魏宽成这样说,一首诗,寥寥数语,便能勾画出一幅景致,便能倾尽一种人生态度。没有一种文学体裁能与它相媲美,这也是古往今来它魅力不消的原因所在。


  读魏宽成的诗,格调清新、明快,感情细腻、充沛。如《雨天到洛阳》一词:雾迷蒙,细雨重度沟。翠染层峦伞如花,竹语清风引鸾俦,危桐绕重楼。天作弄,春雨洛阳城,烟云重锁山林暗,露滴牡丹却娇哝,把酒对雨亭。词中的意象如“雾、雨、伞、竹、露、牡丹、亭”,描画出一幅雨天赏牡丹的美景。迷蒙的雾中给雍容的牡丹披了层纱衣,透出一种写意美,细雨更见牡丹的鲜艳明翠,竹子的映衬下牡丹少了一种富贵的世俗气息,多了一种花中之王、傲视群芳的高洁之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机《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 魏宽成的《沁园春·北京奥运》在“缘情、绮靡”上用词精妙。诗歌在作家创作的时候表现感情、心情、感受,并且要使用相当精妙的语言来表达。


  《沁园春·北京奥运》:奥运之光,五环神化,激荡八荒。叹华夏古国,三问开蒙,百年梦想,今且辉煌。炎黄腾蛟,九州鸣凤,怒吼黄河惊长江。抬头望,我中华民族,雄踞东方。鸟巢健儿疏狂,破记录水立方更忙。喜五星红旗,三面高悬,世人刮目,中国乒乓。百枚金玉,天意圆满,居首夺金我为强。高歌唱,看神州大地,蓬勃朝阳。


  词中“激荡、怒吼、雄踞、蓬勃”八个字端的气势磅礴、直冲霄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奥运会运动健儿取得骄人成绩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强盛昌荣的讴歌,还有自己身为华夏子孙的身份骄傲。


  魏宽成说,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诗词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要言之有物。如此,创作的诗歌才会有灵魂、才会丰满,而不只是仅仅语言文字的堆砌。


  魏宽成的诗从情感上,也透露出一种对于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的向往。他喜欢毛泽东的诗,案头常放着毛泽东诗词。他说,自己虽是一介文人,却特别向往战场上的英雄舍我其谁、大刀阔斧、马革裹尸的豪放气概。人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并不是说喜欢战争、厮杀。而是喜欢那种天下仅在自己掌握中的英雄的凛然霸气,那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绝对自信。


  他的《梦江南·重游野三坡》:人入画,空谷响泉声,满目雄关飞烟锁,奇峡如劈射云中。红霞映高峰。雄关、奇峡,简单的几个意象让人感受到野三坡自然环境的艰险,反衬出抗战时期将士为夺取胜利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红霞映高峰”展示了现在野三坡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是映衬出人民军队为守护美好家园的牺牲的伟大。言语间更是作者对于当时那场战争中人民英雄的崇拜及赞美。


  魏宽成说,写诗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发现人性最美的一面,对生活焕发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写诗,意味着我在,思想在,遐想梦寐在。


  “取法乎上、有感而发、莫做匠人”。这是他所坚守的,也是他所追逐的。


  链接——


  魏宽成,1966年出生,河北省人,三艺轩主人,中国书法研究院会员、中国长城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易经协会专家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文化研究会蠡县创作中心主任。


  书画创作注重有感而发,根据单位或个人所体现的追求理念、命运信息及风水环境题写诗文佳句,进而创作书画作品。使诗文艺术、书画艺术和周易预测艺术融会贯通,让书画作品产生积极有效的气场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