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光:笔墨传承创新下的审美理想

好的作品沁人灵府。传统文化艺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表现的自尊、自信,自觉与自强,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振奋。唯有艺术,能给人慰藉,启迪心灵;唯有艺术,能在文化大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用之不竭的力量与资源。

  好的作品沁人灵府。传统文化艺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表现的自尊、自信,自觉与自强,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振奋。唯有艺术,能给人慰藉,启迪心灵;唯有艺术,能在文化大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用之不竭的力量与资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无声之处见苍茫中国书法,传达着书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越,有时也是书家为了证明现实的合理性而尝试的创新实践。书法本身,就是放大了想象的元素,线条之舞,让人们抒情、怀旧,又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书法的内在本质,给人鲜明的气象。当代中国书法家启功、赵朴初、王遐举、刘炳森、欧阳中石等都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重建着自身的体验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欣赏 杨曙光的书法,那种苍茫、浑朴、浩荡、典雅、迪情、含蓄、细腻等力量让人感动、振奋和惊讶,没有当代艺术的懵懂和撕裂。它让我们与书法的情趣共同成长,让我们心底的情感放纵奔流,这是因为他的书法能够征服我们的内心,征服我们心灵深处对书法的仰望。其作品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精炼流畅,用笔丰盈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欣赏曙光的书法,不觉之间内心已生共鸣,因为我们同写方块字,一起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血脉,千年不断。对于书法,杨曙光认为,它取法自然万物,蕴含了“理与象”的统一,这种方式方法所表达的就是书家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思考,又是书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启迪。它们同以心为源,相互渗透、互换,柔而尤刚而又天然浑成。“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枯湿浓淡为阴为阳,这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圆融。“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中国艺术倡导的生命形式,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张力之间的平衡就是圆融。书法创作,实现了历史的二元结合,它具有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穿越时空的复合审美。在他的作品上,体现着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的自觉意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系列审美知觉和审美评价的总和,因此中国艺术家把艺术品当作一种不断创新的生命形式,艺术的价值体现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之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