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2013年3月1日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展,据悉,此展览是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特别策划,500多件美术作品汇聚一堂,600多件珍贵文献打开记忆。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发展美术事业,推动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国家决定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美术。从1953年到1961年,先后选派了品学兼优的美术留学生7批共33人,主要在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雕塑、舞台美术和美术史论专业。在留苏的日子里,一代青年学子与祖国共命运,肩负历史使命和事业重托,刻苦学习、研究和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归国以后,这批艺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事业辛勤耕耘,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书写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崭新而重要的篇章。

中国美术馆组织了策划小组用近一年的时间策划和筹备这个展览,留苏一代的美术史论家代表邵大箴教授担任展览顾问。展览从展览策划的思路、展览的内容到展示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创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半身像 张华清 1960年 油画 87.5×64cm 张华清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高礼 临摹弗鲁贝尔《玩纸牌的吉普赛女郎》1961年 油画 64×50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首先,展览以留苏一代美术家为研究对象,是到目前为止对留苏一代美术家最为全面的集中梳理和展示。通过深入挖掘这个群体的求学经历,整理和概括他们的各类艺术成果,再现了这个群体的学习、研究与创造。展览中,每一位美术家当年的素描、速写、油画人物、人体和风景写生以及创作稿构成不同的板块,让人领略到他们接受俄罗斯—苏联美术教育规范而严格的训练,在素描作品中,可以看到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刻划,在风景写生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广袤的大自然和富有抒情诗意的色彩,在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创作思想,其中大量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展览中还有一批他们在苏联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临摹的欧洲与俄罗斯绘画大师的作品,其中既有提香、伦勃朗、雷诺阿、高更等的名作,更有列宾、苏里科夫等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大师的经典。如果想了解中国美术“苏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展览便是最为直观的历史。当年留苏的一代人学成归国后,都成为美术教育、创作和美术史论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例如,罗工柳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并领导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革命历史画”创作工程,肖峰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李天祥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郭绍纲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全山石、张华清、林岗、徐明华、伍必端、陈尊三、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曾担任各大美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主任,留苏美术家中的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李春等曾担任美术史论系的负责人,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和邀请苏联专家来华举办培训班,是50年代‘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事实证明,这一代美术家不负国家重托,是富有理想、才华和激情的一代,通过他们的努力,整体地提高了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和研究的水平。

其次,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手稿、实物文献再现了留学生涯的现场,让公众走进展厅之时,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领会他们的激情创造。展览从北京老火车站上的“走出国门“开始,引向宽阔的涅瓦河畔,通过“基础训练”、“写生实习”、“创作研究”、“感受经典”、“青春风采”等版块,将作品与文献资料混编叙事,使情境再现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既展示涅瓦河畔的青春记忆,也展示一代学子的艺术求索之路,让人们立体地认识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真切感受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和艰苦奋斗的求艺之路。留学生当年的学生证、借书证、课程表、课程笔记、读书笔记、油画箱以及省吃俭用购买的图书、画册、石膏像,一直到后来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他们的“普希金文化奖章”和母校颁发的“荣誉教授”证书等,让整个展览有许多“视读”的细节。中国美术馆将展厅装饰成灰绿的色调,衬托出作品的高雅格调,肖峰、全山石在踏入展厅后说,“感觉像到了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徜徉其间,让人对历史投注真切的回眸。

展览开幕之际,大都八十以上高龄的20多位参展艺术家汇聚北京,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看望了艺术家,开幕式上,《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让艺术家的在场、作品的现场以及历史的现场相互关联起来,共同营构“留学到苏联”的氛围,由此,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更深刻地领会那些优秀创作的精粹。展览期间,还将邀请李天祥、徐明华、邵大箴、奚静之等艺术家举办艺术沙龙和专题讲座,让观众近距离地走近留苏一代美术家群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发展形势面前,举办“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有益于进一步认识留苏美术家群体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与作用,加强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也让广大公众欣赏和感受一代中国美术家的创造华彩。重温与回顾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对当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提倡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美术馆致力于以高水平的展览服务社会,彰显21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范迪安说:把“留学到苏联”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这个时间轴上来考察,更显出它不可磨灭的价值。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正是在中国社会的时代风云、沧桑巨变中不断明确起自己的文化观念,特别在打开视域、穿越文化边界的多次“旅程”中借鉴吸收了世界艺术的优长,丰满和强壮了自身,由此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国美术馆为推动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研究,正不断探索运用视觉展示、多维呈现的方式,进行美术展览的“美术史叙述”。

展览将展出至3月28日。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