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王珣《伯远帖》

王珣《伯远帖》,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被乾隆皇帝定为清内府藏历代法书中的“三希”。但“三希”中,《快雪》是唐摹,《中秋》为米临,只有《伯远帖》是真迹,而且也是东晋唯一的名家法书真迹。所以,其艺术的、文物的价值,绝非其他法帖能同日而语。启功先生当年“尝于日光之下映而观之”,验证其为真迹而非摹本,遂作诗一首:“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望族,是王导孙,王洽子,王羲之族侄。王珣受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令、散骑常侍等,卒谥“献穆”。他富于才学,雅好典籍,以词翰著称,深受晋孝武帝司马曜重用。尝梦人以如椽大笔相赠,醒后自忖“此当有大手笔事”,不久,皇帝崩逝,哀册谥议皆为王珣草拟,后世所谓“大手笔”者即由此而来。时人桓玄曾赞王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
王珣于书法更可谓家范世学。东晋崇尚书法的风气异常浓郁,王氏一门更是书家辈出。王氏书家中,羲、献是创新,元琳为守法。以《伯远帖》同羲之早年的《姨母帖》相较,便可知其与钟繇、张芝的一脉相承。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的书信:“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短短5行47个字,表达了对友人病况的担忧,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结体疏朗,笔顺天成,寓雄强于率意之中,瘦劲古秀,董其昌称其为“洒洒古淡”,与羲之、献之新体区别明显。其用笔的使转顿挫精微之处,是摹本和刻帖难以做到的。
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远帖》入藏内府,乾隆皇帝在帖上题识,表达欣喜之情:“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遂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中,称之谓“三希堂”。十二年,又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精选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法,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名为《三希堂法帖》,并于北海建阅古楼,将刻石嵌于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文物聚散,从来同国运兴衰紧密相连,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出宫,《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即同治皇帝遗妃携出,后辗转卖给了郭葆昌。1949年,其子郭昭俊将二帖抵押给香港一教会,后无力赎回。1951年10月,时任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得知此消息,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立即致函中央人民政府。此年冬,新中国在百废待兴之际,以重金将二帖收回,珍稀国宝,重归故宫。
(本文配图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责任编辑:xw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