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张即之书法《待漏院记》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待漏院记(局部) 张即之书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南宋宁宗嘉泰年间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以父荫授承务郎,铨中两浙转运使。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的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能“独传家学”,以张孝祥的书法为主调,而自成一家体系。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当时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其书法以硬笔秃锋书写,粗壮雄健,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字字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传世作品有《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汪氏报本庵记》等。

《待漏院记》是其大字书法的代表作。此作以行楷写成,抄录了北宋诗人王禹偁《待漏院记》一文。共一百七十一行,每行三字,字字大如碗口。何绍基评论张即之时说:“楷书严整峭削,不似有宋诸名家全以行草法破楷法也。”在帖学盛行的南宋,张即之坚持传承颜楷,表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张即之在保持楷法结体规范的前提下,加强了笔与笔之间的动势,使行笔的意趣更富有放逸的倾向。但当以这种笔法来写颜体时,也必不可避免地出现差距。比如捺笔,颜体一波三折,有较浓的迟涩感,而张即之却是逸宕地完成了捺笔。虽然有些地方显得清爽,但由于蓄势回荡不足,留下了匆忙收笔的别扭折曲。总体而言,张即之的字方阔清朗,有一种冷峭娟丽的美感。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