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中的佛本生故事壁画(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疆龟兹佛教石窟是中国最早和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佛教艺术重要的遗产之一。其中克孜尔石窟在佛教发展史研究中有着重要价值。

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它始建于3世纪末,废于8—9世纪。年代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3世纪末—4世纪中)、发展期(4世纪中—5世纪末)、繁盛期(6—7世纪)和衰落期(8—9世纪中)。初创期洞窟内壁画人物造型有明显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以克孜尔壁画中天人形象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富汗东部地区)3世纪的菩萨雕像相比,有许多相近之处。

发展期壁画的题材内容比初创期要丰富的多,此时期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兴起,是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研究表明,本生故事要早于因缘故事出现,是发展期中心柱窟主室券顶菱格构图的最早内容。

佛本生故事,即释迦经如来佛前生的故事。本生,是梵语陀伽(jataka)的意译。佛教相信轮回转生,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处于永无止息的轮回转生之中。释迦经在成佛以前,也没有跳出轮回界,他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生,才能脱离轮回,才能成为佛。这些无数次的轮生经历,便是佛本生故事。

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38窟的“童子道人以身饲虎”本生,此本生与同一窟的“摩诃萨埵投身饲虎”两个菱格画,且本生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佛陀前身的身份不同,老虎的情况也不同。还有“摩诃萨埵投身饲虎本生”(图1)“狮王不失信本生”(图2)“猴王舍身救群猴”“尸毗王救鸽本生”“婆罗门舍身闻偈”等,一幅幅悲壮感人的画面,颂扬了为救助身陷困难、面临危机者,甚至不惜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佛陀前身以不同的身份济世转生的事迹就是佛本生故事。在龟兹石窟中,佛本生故事多画在固定的位置,画在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菱格当中。

克孜尔石窟第14窟券顶右的“狮王舍身不失信”本生,菱格画中狮子描绘的很精彩:它正在与猴子交谈,康慨答应猕猴的请求,它的右肢里倾,好像是人们演说时激昂的手势,头高高昂起向着天空的鹫鸟,发出誓言。画师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及高超的技巧,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人的情感,佛教的广博爱心,倾注在这些动物身上使这些动物生动可爱。这是龟兹佛本生故事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佛教要人们舍生求死,去追求自我解脱的涅槃之乐。龟兹石窟壁画中存在着比较丰富的反映这方面的本生故事画。拜城克孜尔第38窟的“童子道人以身饲虎”本生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这个本生故事出自《菩萨本生鬘论》佛前生为童子道人。其内容为:“一波罗门童子在山中学道,与二道人共觅果食。见一母虎即将产子。三人共议,恐母虎童期饥逼食子,各言当以身饲虎。觅果归来,见虎已产,张嘴露齿,二道人畏惧而逃,童子道人即刺臂出血,供虎饮,复又投身虎前,任虎啖食。从画面上看,场面悲壮,触动人心(如图3)。这个故事阐述了摩诃萨埵王子对于人生的看法,认为“此身于百千生虚弃败坏,曾无少益”。因此,他决定舍生求死,“永离忧悲无常苦恼”,求得“无上究竟涅槃”。去追求自我解脱的涅槃之乐。这是对佛教舍生求死的极其生动的描写。

这些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图是画在菱形格当中,让人一目了然。一个菱格绘一个佛本生故事,这是龟兹石窟流行的一种构图形式。在壁画的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及赋彩设色等方面都做到了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到之处。菱格故事画,是龟兹壁画形式、风格的代表。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