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壁画临摹者:17载完成200平方画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杨晓东用“苦行僧”般的方式“面壁”17年,将石窟中200平米濒临消失的壁画临摹下来。 冯志军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杨晓东用“苦行僧”般的方式“面壁”17年,将石窟中200平米濒临消失的壁画临摹下来。 冯志军 摄

 

初冬的清晨,穿凿于数十米高的崖壁之上的麦积山石窟隐匿在淡淡的冷雾之中,陡峭的青色石阶、木制栈道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白霜。一夜的寒气还未散尽,一连串紧促的脚步声回响在空寂的山间。一个背着背包、拎着水壶的中年男子,沿着崎岖的山路栈道已经到了山顶,新一天的壁画临摹就此开启。

4米多高的洞窟内,环绕着两尊北魏时期佛像的是由木板和铁管搭建而成的超过一人高的脚手架,这是专门从事古代壁画临摹与研究的杨晓东工作地方。一盏节能灯在幽暗的洞窟里散发着阴柔的冷光,四壁和穹顶的巨幅经画若隐若现。洞窟角落里,一张小木桌上摆放着画笔、调色盘和颜料。

近年来,历经上千年氧化风蚀的麦积山石窟壁画逐渐蜕变成了黑色、铅灰色或褐色,为了减少大量游客对洞窟内文物损坏,更好地保护洞窟文物,以127号大石窟为首的30多个特级洞窟采取“闭门谢客”的保护措施,每个窟内还架设了监控器和温湿度测试仪。

即使如此,洞窟内存世千年的壁画,依然饱受湿寒的侵蚀。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127窟采取抢救性临摹,欲将127窟整体“搬下山”。近日,经过洞窟内十年“面壁”守护,窟内百余平米壁画全部完成临摹。

“临摹是留住麦积山石窟壁画最好的方式,并且时间紧迫。”40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杨晓东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表示,壁画临摹作品可以作为文物副本永久保存,能延续文物遗存的生命,他希望能将尽可能多的把麦积山石窟壁画临摹保存下来。

杨晓东介绍,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经变画代表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水平,主要集中在127号窟,有100多平米壁画。相较于敦煌壁画色彩清晰、线条明朗而言,麦积山石窟壁画线条模糊、色彩斑驳,还因潮湿导致的水渍冲刷,大片壁画脱落,画面难于辨认,加上洞窟幽暗、环境狭窄,临摹起来十分困难。

由此,杨晓东每天来到洞窟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画画,而是面对着壁画静坐。他时常至少要盯着壁画人物的五官、发髻、衣着和动态等看上1个小时,有时还要翻阅大量佛学相关经典和美学史论书籍来判断模糊缺损处原作的状态,才能动笔。

17年来,杨晓东按照1∶1比例相继完成了《西方净土变》、《子本生》、《七佛图》、《萨垂那舍身饲虎》、《东王公西王母遨游太空》、《涅槃经变》和《维摩经变》等200平方米的经典画作。其中,最大一幅20平米的画作历时3年才完成。

谈起自己的临摹生涯,毕业于美术专业的杨晓东向记者讲述了他“从最初的烦躁,然后在失落中平静,最终渐渐被石窟壁画之精妙所吸引”的过程。他说,之前也曾有过五六位画家与他同在此进行壁画临摹,但都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最终坚守下来的只剩下他一个人。

“几乎没有一幅画作是在非常舒服的状态下完成的。”杨晓东感慨道,“临摹壁画的工作不像创作靠的是灵感和激情,而是靠持久的耐心和毅力。”

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城区东南约35公里处,其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目前,麦积山石窟现存有千余平米的石窟壁画,其中最有价值的200余平米魏晋南北朝早期壁画已完成临摹。杨晓东说,将对剩余的晚期壁画继续。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