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云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云楼旧址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过云楼”为江南名门望族顾氏之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以藏有宋元以来佳椠名钞、珍秘善本、书画精品名闻遐迩。自清道光以来,已超过六代,历经百余年清芬世守、递藏有绪,在中国收藏史上罕有其匹。其第一代主人顾文彬(1811—1889)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台道。晚年购得古春申君庙址、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等明清建筑,命子顾承(1833—1882)主持营造,改建为包括住宅、花园(怡园,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义庄(顾氏春荫义庄)、祠堂的典型大宅,命名为“过云楼”,意取苏东坡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过云楼的建造,顾文彬曾留下这样的文字:“庚申之乱(指太平天国运动),铁瓶巷房屋无恙,尚书里止隔一街,房屋尽毁,余在任时(按:顾文彬时任浙江宁绍台道),开拓住宅东首两落,其一改造‘过云楼’,上下两层。前一进平屋三间,即‘艮庵’也。”

在“过云楼”门楣之上,刻有他写的收藏书画十四忌:霾天、秽地、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珍赝品、习惯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

顾文彬精鉴赏,富收藏,工倚声,善操琴,书法宗唐欧阳询,一生殚精竭力,多方搜求,积累书画墨迹达到数百件之多,自晋唐至明清,连绵千年,其中有不少为传世的赫赫名迹。他在晚年精选所藏书画250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著录了他一生搜集、赏析、研究历代法书名画的业迹。

顾文彬三子,即主持修建过云楼的顾承,从小书画出众,又精于鉴别,遇有小品,便“私出饼饵钱购之”。顾文彬说他“性爱古董,别有神悟,物之真伪,一见即决,百不失一”。极受其父顾文彬器重。惜其英年早逝。顾文彬之家财乃平分予三位儿子﹐顾廷烈一份再传其子顾鹤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顾鹤逸在怡园 傅增湘

顾承之子顾麟士(1865-1930),为顾氏第三代传人,字鹤逸、著名书画家和藏书家﹐是顾文彬孙辈中杰出代表。自幼家学精湛,享誉画坛,山水画尤以临古为擅长,宗法清初四王。秉承先人遗志,鹤逸广搜金石书画名迹﹐使得过云楼藏品再次充盈一时,书画庋藏堪称富甲江南,复著有《过云楼续书画记》,详细记述了顾氏书画的收藏情况,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怡园以金石书画自娱,多次组织画家如吴昌硕、金心兰、吴清卿、顾若波、王胜之、陆廉夫、费屺怀、颜莼生等在怡园雅集,并创办国学社。到了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常到过云楼活动的吴子深、王季迁日后均成大家,颜文樑成为著名油画家。怡园画集,一时文采风流,影响后世甚大。

过云楼藏书始露端倪

顾氏家族示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故此过云楼藏书终年置于秘室,隐而不宣。亦不许人登楼一观,而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顾鹤逸好友傅增湘先生造访过云楼,观赏其收藏,才对过云楼的藏书有所了解。其中不乏宋元名椠,明清稿本。应傅增湘再三要求,顾鹤逸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阅书后凭记忆默写书名,后发表《顾鹤逸藏书目》,过云楼藏书始方大白于天下。

苏州私家藏书聚散无常,但流传有序。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即多个藏书家的藏书散出后,由一个当地藏书家获得。顾氏所藏古籍,大多来自苏州藏书家散出的图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目录学专家谢国桢曾看过顾氏部分善本,他认为过云楼有相当一部分藏书来自莫友芝的家藏。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人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收藏。

考察顾氏藏书,应追溯到顾文彬。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而发扬光大。《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

顾麟士有四子﹐分别是顾公柔、顾公可、顾公雄、顾公硕。麟士在去世前五年(1925)已立定分家书﹐将过云楼藏品分为四冊名单﹐以抽籤形式分配。他在遗嘱中说明这批书画“我一生视为性命”,又忧虑四子不谙价值,在名册上“以墨笔规出﹐视圈之多少即定价之多少﹐其有名重一时世无二本之物﹐更以小印钤出为记”。希望子孙后代能“略知分寸,不致棄若泥砂。

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顾氏朱家园住宅遭日军搜索7天,醋库巷西津别墅遭日军掘地三尺,过云楼藏品也饱经磨难,损失惨重。.为保全“过云楼”珍藏,公雄、公硕在上海节衣缩食、艰难度日,但丝毫没有泯灭毕生的信念和“过云楼”的祖训。1951年,顾公雄临终时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把所藏书画献给国家。此后连续两次,公雄家属遵从他的遗愿,毅然将保存了四代之久又历经磨难的藏品无偿献给国家,顾家向上海博物馆总计捐献了169件元明清等珍贵书画,其中,多为稀世之宝。这些珍品极大丰富了上博的馆藏。撑起了上海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云楼藏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云楼藏书的传承也曾数历惊险。先是清末民初时,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经济财阀支持下,眈眈于过云楼藏书,但未能得逞。抗战时期,为避战火,过云楼曾将八百余部藏书陆续转往沪上租界。“文革”浩劫中,顾氏过云楼亦被查抄,后查抄物归还了顾氏后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专程赴苏州顾家,南图以低价获得这批价值连城的善本古籍共541种,交换条件是在南图辟过云楼藏书室,但剩余四分之一,百有七十余种尚被顾氏后人完整保存,自此过云楼藏书分属两处。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