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挛窑 技艺现在濒临失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云山、余和柱是景德镇目前仅有的两位掌握着挛窑技艺的老手艺人。去年景德镇清代镇窑(蛋形窑)大修并复烧成功以及今年的明代葫芦窑复烧,把这两位老手艺人推到了媒体的镜头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挛窑既脏又累,大部分活儿要靠双手完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部位采取锁砖技术,否则整座窑将前功尽弃。余云山、余和柱两位老人全凭一根绳一把尺测算窑棚的弧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挛窑曾经是景德镇陶瓷行业中最好的工种之一,挛窑师傅更是坐着瓷业工人的“头把交椅”。69岁的余云山10多岁时就随祖父从都昌老家来到景德镇学修窑,半个世纪来,他参与修建的各种窑炉超过了400座,足迹遍布唐山、张家港、淄博、厦门等许多城市。余和柱与余云山是同乡,也是同年开始学习挛窑。从2009年9月起,已经退休的余云山、余和柱两名挛窑传人先后挑起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清代镇窑大修和明代葫芦窑的修复重任,他们带着一帮人起早贪黑地工作了几十天,终于将两座明清古窑完整恢复。

“挛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俗语,指砌窑和补窑。很早以前,挛模窑为浮梁县魏姓人专营,因魏姓人手少,活计多时请都昌人帮工。久而久之,聪明好学的都昌余姓人便学会了这门技术,并开了一个补窑店,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挛窑分脚蓬、顶棚、靠壁、烟囱、满口五大部位,每个部位又分许多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技术规范与施工要求。柴窑的修复要采用特制的泥土和窑砖,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面的泥土,窑砖制作的原料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黏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砌筑窑炉的过程中,弧度和锁砖技法非常讲究,一不使用模板,二不使用吊线,余云山、余和柱两名挛窑师傅凭经验一圈一圈往上砌,所砌近20米高的烟囱既圆、且薄、又直。

如今,柴窑在景德镇已非常少,大部分发展为烤花炉、梭式窑等,余云山、余和柱两名挛窑师傅修窑、补窑的活计也日渐减少。加之挛窑技术历来传男不传女,目前,只有余云山的儿子余祖兴在学习。挛窑带来的收入很少,余祖兴靠水电安装等零工来维持生计,挛窑这门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