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母:釉彩大瓶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收藏陶瓷类文物约35万件,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中,陈列有400多件陶瓷精品,按时代顺序展示,供观众鉴赏研究。馆内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品——各种釉彩大瓶。
该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瓶内及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各种釉彩大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共计15层,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洋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装饰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仿钧釉、粉青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金釉等。
在瓶的腹部,还有一圈主题纹饰,以祭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为底纹,共有12个开光,其中6幅为有吉祥寓意的图画,分别为“三阳(羊)开泰”、“吉(戟)庆(磬)有余”、“丹凤朝阳”、“太平(瓶)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图案花卉,分别是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等。
在该瓶众多的装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口部和腹部的各种色地“洋彩锦上添花”装饰。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可见瓷胎洋彩在雍正时已开始烧造。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来看,瓷胎洋彩瓷器大都制作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期间,系在当时由督陶官唐英督理的景德镇御窑厂内制作完成。这种洋彩瓷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据《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清宫)记载:“(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五日,太监程敬贵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十件、洋彩黄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十件、洋彩蓝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四件、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元杯盘八分、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海棠式杯盘八分、洋彩殿阁诗句瓶一对、洋彩人物诗句玉梅瓶一对、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一对、洋彩西洋人物花瓶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配匣磁器内。钦此。”宫廷对洋彩瓷器的青睐从中可窥一斑。
瓷胎洋彩瓷器除了在绘画方面模仿西洋珐琅画法以外,其装饰题材亦多见西洋人物和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洋菊、洋莲等)图案。特别是督陶官唐英,在洋彩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开发了许多新的造型和装饰式样,以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色地(黄地、胭脂红地、粉红地、蓝地、绿地等)“锦上添花”(亦称“轧道”)装饰和转心瓶、转颈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成为乾隆朝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等均属于高温釉、彩,需先高温焙烧。而洋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于低温釉彩,应后入低温炭炉焙烧。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10多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而且各种釉、彩均发色纯正,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化学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它博得了“瓷母”之美称。各种釉彩大瓶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流传至今能够完好无损,实属难得,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