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青花瓷器特征

  道光时期(1821—1850年)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战争也冲击到了当时的制瓷业,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近一步缩减,由于国库空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及质量都明显下降。

  综合归纳道光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细白,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

  二、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近仅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鲜艳,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仅淡描青花,大多数显得飘浮。

  青花派生品种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采、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器在当时大量出现,如:外粉彩开光花卉里青花碗、外蓝地粉彩花卉里青花碗、外绿地粉彩鱼藻纹青花碗、外粉彩雉鸡花卉里青花碗等。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继承前朝式样,创新极少。无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协调,最常见的品种有盘、碗、壶、尊、盒、瓶等。

  盘:攒盘、撇品盘、三足盘。

  碗: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高足碗、盖碗。

  壶:执壶、无柄长流壶、鼻烟壶、盉壶、端把茶壶等。

  尊:蝠耳尊、兽耳尊。

  盒:椭圆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委角方盒。

  瓶:较为丰富,有玉壶春瓶、蒜头瓶、直颈瓶、扁方瓶、兽耳瓶、赏瓶、撇口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还有冬瓜罐(创新式样)、缸、长方盆奁、长方委角茶托、水盛、烛台、折沿盆、渣斗豆等。这时期还烧造了一些在件器皿,比起嘉庆朝要多,胎体普遍厚重,有大缸、云龙盆、大盖罐、大盘、六方大花盆等。

  整体看,道光青花制作工艺不是很精,进化论大小器皿方正棱角分明,线条不优美,个别较笨拙,瓶类上下比例不是很协调,制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四、纹饰

  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用笔纤细,花卉描画不活泼,人物有形无神。

  常见题材有:缠枝莲、缠枝桃、缠枝八宝、折枝花、牡丹勾莲、三果、云龙、团龙、云鹤、云凤、夔凤、松竹梅三友图、蕉叶、雀梅、松鹤、八仙、宝相花、蟠螭、蝠寿、凤牡丹、海水异兽、婴戏、瓜蝶、松石人物、竹蝶、花鸟、仕女、三羊开泰、蝠狮纹等。还有一些用文字作装饰,如“万寿无疆”、梵文“寿”字、戒烟歌等,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整体看,道光青花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构图简单,缺乏活力,寓意喜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青花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

  五、款识

  道光青花的款识,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为主,楷书款极少。字体有力,笔划粗,排列工整,风格近似于嘉庆款。

  仿明清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识写法与被仿品相差甚远。

  堂名款:比嘉庆朝多,有“慎德堂”、“立本堂”、“嘉乐堂”、“嘉阳堂”、“庆宜堂”、“直善堂”、“乐静堂”、“退思堂制”、“浩然堂”、“履信堂”、“聚庆堂”、“珠林堂”、“惜阳堂”等。堂名款一般都是楷书,其中凡是写有“慎德堂”款的道光青花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很精美,在当时同类器物中称得上精品。

  综观嘉庆、道光青花瓷器,无论是造型、装饰风格和款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尽管整体艺术水平是呈下降趋势,但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变化,很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整个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脉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