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的鉴定从造型、原料、纹饰来判断

  民国时期(1911—1949),是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客观讲在这20多年里,也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在这些精品瓷器中有传承,有融汇,也有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造型:民国瓷器在造型上沿袭前朝,多为生活用品如盘、碗、把杯、鼻烟壶、帽筒、掸瓶、冬瓜罐等。陶瓷品种单调,器型丧失了过去浑厚朴素的风格,显得笨拙。制作工艺也相当粗糙,如笔筒口沿处修胎不圆润,摸上去有尖硬感,瓶类器型线条轮廓没有同冶、光绪时分明。瓶双耳由前朝双狮耳简化成为回形耳、花耳,耳的装饰性越来越差。

  原料:民国时期青花料很大一部分采用氧化钴含量较高的洋蓝青花料,料质不精细,发色灰暗,层次单一,立体感差。一般而言,如发现蓝色花纹面上留有爆釉点,自釉里向外爆破的痕迹,其制作年代在近百年内。民国时期的釉下五彩瓷器,其色彩艳丽,大红大绿的品种多见,很容易与前期的品种区分。

  纹饰:民国瓷器上的纹饰画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龙凤、花鸟等。喜字写得粗大,不规整,龙纹画得软弱无力,龙鳞多呈网格状,五爪龙多了起来。龙是獠牙。光绪时(香炉、碗等)器的足部边饰海水纹还有一点动感,到了民国则是风平浪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