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明清瓷与现代仿古瓷的辨识(二)

  由于时代不一样,原始作坊与现代仿制的差别,仿瓷与古瓷也有所差别:

  1. 明清白瓷胎骨坚实,颗粒较粗,用显微镜观察多呈多边行,有棱有角,那是由于古时瓷土都用水碓舂制。现代仿品胎骨极为细腻,颗粒较细,呈圆锥状,那是由于现代瓷土都用机械滚磨所致,仿瓷胎体也不像古瓷那么厚重坚实。

  2. 明清白瓷釉水莹润肥厚,釉料从瓷土中直接提取,再配以石灰石,烧制出的瓷器犹如古玉,没有刺目的硬光。现代仿品釉水较薄,釉料来自化工材料调配,釉光耀眼,即使人为地给以“退光”,也极难达到古瓷那样自然温润的效果。德化白瓷由于有他独有的胎釉成分结构,在作旧(退光)方面较难,只要细辨,不难分清。

  3. 明清白瓷的胎釉结合十分致密,浑然一体,如脂似玉,那是由于当时瓷土的自然性质和柴窑烧制所致。现代仿品胎釉的结合不那么统一,那是因为仿品瓷为了达到“闪黄泛红”的效果,刻意在釉层上下工夫所致。

  4. 明清瓷雕名家所制作的人物佛像,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艺术感情,做工精致,一丝不苟。面部表情极具传神,衣服线条简洁流畅,手法娴熟翻转自然。现代仿品则达不到古瓷雕名家那种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境界。尤其是何朝宗所制作的人物佛像,今人则无法达到那种“极具传神”的意境、完美无瑕的韵致。

  5. 明清许多白瓷器的外表多以草书刻写诗文,笔法流畅优美。现代仿品所写诗文书法明显低劣,很容易鉴别。

  6. 明清瓷雕名家往往在自己得意的作品盖上印章,各人的印章款识不同。现代仿品所仿制的印章款,其书法风格以及大小特征均与古瓷不一样。

  7. 明清白瓷出土的器物较为难鉴别,因仿品器型是按原始作仿,仿古手法不一,造型与工艺相近,但只需要认真观察会发现仿品造型与局部线条较不规整,胎釉与老的相比有明显差别,仿品釉面上的黏土容易脱落,因此仔细观察也不难辨别。

  德化窑青花瓷盛于清代。清三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工艺尤为精湛。近年来德化青花瓷升值较快,一个较精致的山水人物纹青花盘,五年前仅为五、六千元,如今则在三、五万元竞购,因此市场出现了为数不多的青花瓷器仿品。由于德化较少仿青花瓷的师傅,师资来自江西景德镇,于是,出现了德化瓷胎江西画风的情况。现将鉴别要点叙述如下:

  1. 德化窑青花瓷造型美观,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化,有典型的民窑风格。所描绘的题材来自民间生活,十分广泛,不受江西景德镇官窑那样烦琐拘谨的羁绊,所以画面较为奔放自由、生动活泼。仿品瓷笔画生涩,显得造作、不自然,尤其是失去德化民窑所具有的奔放洒脱的风格。今年北京古玩市场曾出现这样一件事,当一件德化青花仿品瓷摆上地摊时,刚好被一位较有经验的老师傅看见了,随即一针见血指出:“这是一件德化瓷胎江西画风的青花仿古瓷器。”由此可见,注意把绘画风格与胎釉特征结合起来分析,是不难辨别真假的。

  2.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青花钴料来源不一,没有江西景德镇官窑瓷的纯正,因此在浓彩处聚集有黑褐色铁锈斑点。一部分青花瓷由于釉层不均匀,经窑火烧成后出现“蚯蚓走泥纹”。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大部分青花瓷发色鲜艳幽菁,人们称之为“宝石蓝”,极为雅观,绘画水平也较高,是德化青花瓷的上乘佳品。现代仿制的青花瓷器色泽较纯正,没有如上所述的民窑青花特征。

  3.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胎釉结合很坚密,胎质细腻洁白,釉质肥厚莹润,釉色呈乳白色或白中泛青,人们俗称为“青硅釉”。现代仿品釉水较薄,没有莹润如玉的质感,胎骨也没有古瓷的坚密沉重。

  另外,市场还出现了少量的“老胎新工”仿古五彩瓷。即在明清白瓷器的外表,添绘五彩画面,蒙骗客商。古时五彩瓷的绘画颜料多属原生矿物质,迎光侧视,能闪现七彩光晕,而现代仿品的绘画颜料多属化工产品,呈现的色泽远不如古瓷的古朴雅观,更没有七彩光晕出现。绘画笔法古今相差甚远,仿品没有古瓷的洒脱流畅。

  仿品与真品要实物对比,用心观察比较,则不难发现“庐山真面目”。如今仿古方法多采用化学品来进行作旧“退光”,如高锰酸钾、硝酸、硫酸、氢氟酸等,其做旧的釉面会轻微损伤,肉眼容易看出。仿品瓷器内部与底胎乌黑生湿,用清洁水或草酸冲洗即去掉黑尘,真品胎底干燥洁净自然。如有其他科学作旧法,应另择其他方法鉴别。

  总之鉴别德化瓷器难亦不难,只需掌握几项要点,如:生产制造原理、胎釉判断、时代特征、造型风格、工艺手法、装饰纹理等,认真分析即辨真假,个别疑者再结合现代科学仪器测量、准确更佳、赝品真不了,真品假不了,辨识方法掌握好,莫怕真品不到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