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出土的北魏动物陶塑

北魏平城期烧制的这些陶器,与秦汉时期相比,在功用上发生了一定变化,礼仪功能基本消失,反映的多为社会生活场景,是所谓“事死如事生”世俗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体现。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山西大同不断有北魏遗址、窖藏和墓葬被发现,出土了大量反映这个时期文化的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石雕柱础、波斯银盘、鎏金高足杯和玻璃碗等,充分反映了北魏王朝汉化和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繁荣程度。但真正能够深层次反映这个时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则是大量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本文选介的这几件陶狗、陶猪、陶羊就是其中的一类代表性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陶子母狗(图1) 高17厘米。蹲踞状,大狗口刁一小狗,双眼凝视,双耳下垂,四肢细长。通体施酱褐色釉,釉有开片,细腻光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猎犬(图2) 身长40厘米,卧姿,张口呈咬噬状,双眼圆睁,双耳下垂,颈系项圈,尾巴细长卷曲。脊背四肢塑造清晰,神态专注逼真,形象生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猎犬(图3) 高23厘米。蹲踞状,双眼圆睁,目视前方,牙齿外露,双耳硕大,下垂。颈系项圈带环,脊背、腹部和四肢塑造逼真生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陶猪(图4) 高13.5厘米。站立状,口微张,腮两边各露一颗獠牙。鬃毛高耸。通体施褐色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猪(图5) 高20厘米,卧姿,垂首帖耳,嘴两侧各露一颗獠牙。鬃毛高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猪(图6) 长40厘米。跪卧状,目视前方,嘴两侧各露一颗獠牙,双耳下垂。鬃毛高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陶羊(图7) 高11厘米,长17.5厘米,站立状,双眼凝视,双耳下垂,通体施褐色釉,腹部一侧土沁严重,有不规则开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羊(图8) 高23.5厘米。卧姿,双角盘曲,双眼圆睁,微垂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羊(图9) 高23厘米。卧姿,昂首,双角盘曲,目视前方。小尾。

 

  北魏平城期烧制的这些陶器,与秦汉时期相比,在功用上发生了一定变化,礼仪功能基本消失,反映的多为社会生活场景,是所谓“事死如事生”世俗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体现。以犬为例,其塑造的猎犬都是写实的。这类猎犬是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大丹犬的鼻祖,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亚和地中海一带,以躯体高大凶猛著称,是猎人的忠实帮手,亦为游牧民族和商人不可或缺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犬由波斯商人带入中国,并被鲜卑民族所接受,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和范例。

 

  北魏墓葬出土的陶猪也不少,造型丰富,站、卧、跪姿均有。北魏平城期出土的陶猪,一般都塑成嘴两侧各露一颗獠牙的形象(图4、5、6),从生物进化角度看,这是野猪的模样,这与汉代陶猪一般为家猪模样截然不同,应与游牧民族拓跋鲜卑的狩猎生活有关。

 

  这些北魏动物俑的制作基本上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工艺,采用合模、堆贴、贴塑、粘接、刮削、切割的技术。躯体腹部多采用合模,也有的用泥条盘筑(如图5),四肢、头部经分塑后粘接,头部、躯体的细部等用刻划、刮削手段表现,粘接处多被凿成凹凸不平的条纹,便于粘接固定。为了使俑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多以椭圆形底盘粘接固定。整个陶俑群凝聚了工匠们的娴熟技艺和卓越智慧,反映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

 

  这批动物俑出土自大同城东,釉陶俑为大同南郊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灰陶俑为大同县蔡庄村出土。尤为可贵的是,这批陶俑中的釉陶俑有着明确的纪年,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可以作为判断、鉴别北魏陶俑的标准。其规格大小、造型特征、制作工艺诸方面,均可以作为同类器比较研究的依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