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白釉珐琅彩花鸟纹脱胎瓷碗

白釉珐琅彩花鸟纹脱胎碗(图1),碗上方饰一圈如意纹,碗底用黑彩施回文(图2),两个纹饰带之间,以黑彩勾勒轮廓,填以绿、蓝、青、褐、红、黄等多种颜色,描绘竹菊、怪石、花鸟等图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古人的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薄胎瓷的特点——薄如蝉翼,轻若浮云。一件几无重量的珍宝捧在手心,在感慨其精巧绝妙的同时,既怕它被风吹走了,又怕它被烈阳晒消,真不知如何是好,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境,每每将薄胎瓷佳器捧上手心时,最是能体会。然而能让人这样激动又紧张的佳器并不多见,现将安徽博物院藏的一件薄胎粉彩瓷碗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白釉珐琅彩花鸟纹脱胎碗(图1),碗上方饰一圈如意纹,碗底用黑彩施回文(图2),两个纹饰带之间,以黑彩勾勒轮廓,填以绿、蓝、青、褐、红、黄等多种颜色,描绘竹菊、怪石、花鸟等图案。整个画面布局俊朗有致、疏密有间,设色浓淡相宜、典雅大气。画面正中以三朵菊花为主体,三朵设色均不同,菊花瓣层层晕染,左右伸展,开合自如,枝繁叶茂,相映成趣。在菊花两侧均绘有小鸟作为装饰,所不同是个数有异,右侧三只相互嬉戏颇有生趣。左侧画一鸟作俯身下击之势,鸟嘴微微张开,似有咬枝作乐之意。如此画风给这只碗带来了生动自然之美,更兼线条流畅老到,颇具写意之味。纹饰空白处有题诗一首“撩人秋色多佳趣,解语竹菊邀七禽。”诗文左边有红彩仿朱文印“翁”、“三”,右面有红彩仿朱文印“仁”字。胎质坚实细致,釉面光洁无瑕,画风清新,做工精良,碗外壁的图案透过晶莹的胎釉跃然于内壁之中,可谓精妙之极。

 

  碗底部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图3),为民国仿古款(或称寄托款),乾隆本朝款多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也有六字楷款的,四字楷书款的几乎未见。而民国仿乾隆款的,则多用这类四字款。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从其名称就可看出,其最显著特点就是薄,究竟有多薄?一般在一毫米以内。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由于对胎质、工艺、温度都有着极高要求,薄胎瓷已相当难得。更何况这件薄胎瓷碗,将薄胎瓷工艺与珐琅彩装饰手法完美结合,诠释了一幅颇具生趣的秋景图,实为薄胎瓷中难得的精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