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空白期和明代弘治青花纹样对比

佛教艺术中的圆光纹在陶瓷装饰上罕见,突然出现在空白期,而且又有弘治时的继承,所以应加以关注。图1的内壁纹样和外壁璎珞纹,缠枝莲八吉祥之“单鱼”,都是此时的典型特征,这样就确立了圆光纹为研究空白期纹样的宝贵资料。

  圆光纹

 

  空白期:佛教艺术中的圆光纹在陶瓷装饰上罕见,突然出现在空白期,而且又有弘治时的继承,所以应加以关注。图1的内壁纹样和外壁璎珞纹,缠枝莲八吉祥之“单鱼”,都是此时的典型特征,这样就确立了圆光纹为研究空白期纹样的宝贵资料。此纹构思奇特,带云托莲瓣状圆光,外环火焰四射,内书装饰性梵文字。常布局于碗内心,画法精致,有几分神秘与庄严。图2圆光外形与上图相似,画法简率。此器物上的另一组纹样折枝上有对称的简化带云托起弯形物体,初步判断为佛塔顶上的饰物,如图3木刻佛画、图4唐卡都有此类纹样。宣德青花盖罐(图5)梵文上也有相同的饰物,有可能空白期民窑从宣德器上吸收借鉴了佛塔顶上的饰物作纹样题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弘治:图6盒壁上海浪三山纹(详见下文)与弘治银锭式盒的纹样完全相同。盖上的粗茎缠枝莲也是弘治的典型特征。三组圆光的形态、画法与图8-1都十分相似,而且莲花托圆光主题更为鲜明。

 

  舞狮纹

 

  元:如图1,有昂首、回首两种姿态。头颈四周的鬃毛蜷曲,躯干、四肢粗壮、五爪尖锐有力,胫部有齐短毛,尾毛飘洒,通体填青料色。宣德官窑的狮纹(图2)形体有较大的变化,鬃毛上扬,胫部整齐的短毛改为一绺肘毛,尾毛增长,背腹部增加了起伏的皱折痕。此时的民窑狮纹与官窑的基本形态相似,只是画得粗简。

 

  空白期:如图3,特征介于元与宣德的两种纹样之间,更多有选择性继承借鉴元代特征,五爪比元代的圆钝些。

 

  弘治:如图4,此盘外壁施豆青釉,内折沿上的旋涡式的卷草是此时期的特征。狮纹简化了空白期的形态,五爪都省略,但保留了其基本特征。不过鬃毛有些随风上扬之意,显示出有宣德的局部特征。

 

  麒麟图

 

  元:此时的麒麟都是矫健奔腾的姿态,如图1,形象准确,用笔严谨,色调浓丽,是元青花艺术之经典。青地白麟牡丹纹图(2)也是佳作。另外常于器肩上绘麟凤穿花纹,形态特征与装饰图画大致相同,但画法稍简明,鳞片钩线而不染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空白期:以立、坐的姿态为主,形态与元代相似,但显得率意。图3鬃毛上扬,颈毛改为鳍状为新式样。鳞片画法与元代相同。头微仰,屈肢,小憩于牡丹花丛中,尽现闲适之态。此时还曾运用特殊技法,身躯上先拓抹青料,再用锐器刮出鳞片(弘治釉上彩画鱼,也曾先抹红料再用针刮鳞片)。还有很多简笔麒麟图,如图5回首望月,坐姿与上图相似。形象概括,笔意生动。图6画法更简捷。

 

  弘治:如上述图6中的麒麟形态与图6-4相同,各个部位画得精细些,运笔起伏,快速流畅,还有飘带状的火焰纹都继承了空白期的手法。不过,麒麟图此时已不多见了。

 

  前两个时期偏好麒麟图,元细腻精美,空白期粗放简练,到弘治时只留有余波。

 

  葡萄纹

 

  元:常见与竹石芭蕉、瓜果等搭配,大多装饰于大盘中心。茎的用笔稍有顿挫之意,有粗细的变化,蔓似弹簧线。果实累累,深浅相间,也有中间深,四周浅色。叶多为五出,平填青色。变化多样、生动而有法度,既属纹样,又可归为装饰图画。

 

  空白期:折枝式,画茎的用笔顿挫有力,上承元代画法。尝见此期一大罐上的花鸟图有一组樱桃小鸟图画,树枝也用这种画法,应是此时的新探索。此图的蔓柔细蜷曲,叶面拓抹青色,留出叶脉。葡萄染色圆实成串,画风写实。

 

  弘治:折枝式,先钩叶脉线填色,叶两边染深色,叶脉上染浅色,两色有明显的界线。填色手法与空白期相同,但技法有变化,一是叶脉上染浅色;二是染色时含水量多不会擦抹线条。彩绘工艺有了改进,但画意减弱。

 

  三个时期的用笔特征在葡萄纹中也很明显,从这点可深化到其他纹样中,可与以上第三节牡丹纹的结语交叉领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