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倔强的盛唐粉彩马

陇县唐粉彩马陇县唐粉彩马
这件粉彩陶马俑(见图),是从陕西陇县东南乡党家庄二组一唐墓出土,通高35.4厘米,长32.5厘米,为国家二级文物。马俑泥质红陶,头部较小,勾首沉思、竖耳瞪目,鬃毛竖立,短尾尖上翘,立于长方形座上。通体施红、黑、白三色,马背上有鞍具和辔饰,彩绘部分脱落但保存完好。
作为艺术品,粉彩陶质动物造型在春秋墓葬中已经出现,如陇县边家庄一春秋时期的秦墓中就发现了一件泥质彩绘陶虎,这大概可以当作粉彩陶马的前序。大概从秦汉开始,由于战争频繁,马在作战中被运用于牵引战车和骑兵的需要,其重要地位才逐步突现。据说,当时秦的战马在飞跑中一步可以跨出两丈多远,在剿灭群雄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秦俑和陕西汉阳陵的陶马俑阵容形象,就是当时艺术的充分体现。那时马在随葬中虽然是作为陪葬出现的,但是它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依然是军事上的意义。
以马为题材的各类陶俑艺术在唐代墓葬考古中最为常见。但是这个时期马所体现的主题已经与秦汉时期略有不同了。秦汉时期陶马俑主要出在王室贵族一些高等级的墓葬中,一般的平民墓葬中很少发现。而唐代墓葬中陪葬陶马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这是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马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极为突出,不仅平民百姓普遍酷爱养马、骑马,达官贵族阶层尤其如此。马匹不仅用做战马,而更多的是作为农耕和交通工具,并且还是时髦的运动工具,如马球戏不仅盛于皇室、权贵之间,并且逐渐普及至平民百姓。由于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加之受传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追求厚葬成了社会上普遍的习俗,这种喜马爱马的社会风尚必然会在墓葬中得到普遍反映。所以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马俑就比较多,不仅有各种粉彩马,而且还出现了观赏价值更高、更漂亮的釉三彩马。另外,在唐代,三彩曾作为明器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并且依据死者的身份和官职等级,如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之区别,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不同的规定。因此,一个墓葬中马匹的多少与粉彩还是釉三彩,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厚葬风俗,各种包括粉彩与釉三彩在内的马俑的烧制就非常盛行。
从已发现的盛唐时期的马俑来看,唐代马俑极富时代特征,造型比较肥硕,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眼部多刻成三角形,眼睛是圆睁的,耳朵是贴着的。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显示出马的内在精神和韵律。马或昂首嘶鸣,或低头沉思、或奔走、或静立,马尾或下垂,或打结,皆表现出生动华丽且充满活力之神态。并且,唐代马俑还十分讲究马匹之装饰,如马背的鞍鞯饰物更是五花八门,不论是三彩马还是粉彩马,鞍具和辔饰是马题材中表现得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御马与战马的打扮各有区别和讲究。
这件粉彩马造型优美,体型丰硕,比例正确,骨健肉丰,四肢轻捷,小耳小眼,机灵明敏,洋溢着神骏之气,放射出刚烈倔强之威,极具盛唐风格,体现了大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景象,展现出了唐代高度的艺术价值,为研究盛唐社会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