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风华——宋瓷之花当阳峪

在北宋王朝的160余年中,一个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制瓷业中曾经名声显赫,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当阳峪窑被人忽略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及所有古陶瓷史料中,极少看到有关当阳峪窑的相关介绍,就连国外的古陶瓷专家和学者也感到是件不可思议的事。遥想当年,怀川大地,太行南麓,窑神庙前,曾经有多少窑工挥汗如雨,匠心独运?大宋凭金戈铁马一统天下,创出宋瓷的灿烂与辉煌。然而,也正是漫漫狼烟遮掩了一代优秀窑厂。新世纪初,一大批土掩千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当阳峪曾经创造的辉煌,终于为宋代瓷史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 白地黑花竹鸭纹盆
口径43.5cm底径28cm高9.5cm

      在北宋王朝的160余年中,一个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制瓷业中曾经名声显赫,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当阳峪窑被人忽略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及所有古陶瓷史料中,极少看到有关当阳峪窑的相关介绍,就连国外的古陶瓷专家和学者也感到是件不可思议的事。遥想当年,怀川大地,太行南麓,窑神庙前,曾经有多少窑工挥汗如雨,匠心独运?大宋凭金戈铁马一统天下,创出宋瓷的灿烂与辉煌。然而,也正是漫漫狼烟遮掩了一代优秀窑厂。新世纪初,一大批土掩千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当阳峪曾经创造的辉煌,终于为宋代瓷史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阳峪,是豫西北地区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距焦作市约两公里。历史上归修武县管辖。所以一些国外古陶瓷学者也称当阳峪为修武窑。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汉族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汉族民间艺术之瑰宝。当阳峪窑从唐代开始烧造瓷器,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是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大规模的民间窑场和磁州窑类型窑系中成就最显著者。


      为了了解当阳峪窑的烧造工艺特点,中国文物网采访了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孟凡斌先生。孟凡斌表示“当阳峪窑的烧造工艺很复杂,和其他的窑不太一样,当地的泥土需要经过多种渠道筛选好了以后磨打成浆然后沉淀,沉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沉淀以后的泥巴就可以拉成线或者擀成纸,然后就可以编织了——它是一个编织过程,泥编工艺,就像我们织毛衣一样。核心技术就是用当地的几种泥巴沉淀好以后需要编织,编完后从选原料开始到结束需要108道工序,编织好以后的花纹是里外通透并且对称的,工序很复杂。”

 

      当阳峪窑烧白釉、酱釉、绞胎及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和剔花等瓷器,以白釉为主,以绞胎及釉下彩绘划花制作水平最高,为当阳峪窑的典型产品。

 

      当阳峪窑的产品分两类,一类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白釉盘、碗等器;一类属高级商品,器物都经过艺术加工,这类瓷器与河南登封、河北磁州窑高级商品瓷有共同点。但是,当阳峪窑中的胶胎瓷过去一般为御用。

 

      对此,孟凡斌表示,“绞胎瓷是很特殊的瓷器,它的内骨中带花纹,所以表现起来很困难。工序很复杂,108道工序,有一道工序找不到感觉都无法成型,成品率特别低。过去绞胎瓷应该属于御用瓷器,民用的不多,胶胎釉有一些民用的,因为不通透。绞胎瓷民用的很少。但是已经开始有了,不过工艺和过去的还是有区别,创新已经远远超越过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宋 当阳峪窑白釉剔粉雕花瓶

高27cm口径2.5cm底径7.5cm

      当阳峪窑的产品有 3种,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剔花装饰和绞胎装饰。

 

      一、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多见之于瓶、罐等器物。制作工序是先在坯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在白地上用黑彩画纹饰,然后在纹饰上用篦状工具划叶筋、花 瓣、花蕊或轮廓线,划后再次露出白色地,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有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纹饰线条流利洒脱。其胎质极粗,与北方地区缸瓮使用的原料 大体相同,但经过敷洁白化妆土后,不仅弥补了缺欠,而且产生很高的艺术效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代 三彩牡丹纹剔花枕

高11.7cm横30.2cm纵21cm

      二、剔花装饰。即先在坯体上敷洁白化妆土,再划刻纹饰,然后剔去纹饰以外的部 分,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以深赭色的地烘托出洁白的纹饰,具有立体感。剔花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有花鸟或婴戏纹,也有图案装饰题材。瓶、罐除主 题纹饰外,常采用小方块形组成的带状边饰,以白赭两色相间排列。这种边饰是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 绞胎羽毛纹饰

高8cm口径4.8cm底径5.6cm腹围30cm

 

      三、绞胎装饰。制作方法是用白赭两种瓷泥做成条状,然后相间 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形成有如羽毛状纹饰。河南地区唐代已出现绞胎装饰。当阳峪窑继承了地区传统技法并有改进。宋代烧绞胎装饰瓷器的除当阳峪窑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 3处窑址也均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窑精致。

 

      宋、金时期,当阳峪窑是一个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千变万化、纹饰独具匠心的大规模窑场聚集区,在做工精细的同时,生产量大得惊人,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民间窑场,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一章。其品种包括:绞胎瓷、红绿彩、剔划花瓷、白地黑花瓷、酱、紫釉瓷、宋三彩瓷、钧釉瓷等。

 

      从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至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是当阳峪窑陶瓷生产体系发展和形成阶段。1068年之后的57年是当阳峪窑的巅峰阶段,陶瓷制造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时从事陶瓷制造业的产业工人达万余众。当阳峪的陶瓷贸易繁荣,富商云集,除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艺超群的陶工以外,也成就了一大批的富翁。有诗云:“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

 

      当阳峪窑从元代中期开始逐渐衰落,历史的突变是当阳峪窑消失的主要原因。当年喧嚣鼎沸的当阳峪制瓷业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它留给后人的是诸多痛惜、诸多疑问和无尽的猜想。

 

      在采访中,孟凡斌也表示,“‘靖康之变’以后,这个地方的360家窑烧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当时方圆500里之内都是当阳峪窑系,一夜之间消失的谜至今无解。当阳峪窑的影响很深远,我本身研究绞胎瓷,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像景德镇、德化、越窑都和当阳峪窑有联系。”

 

      但是,即使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当阳峪窑始被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最早对于当阳峪窑进行了考古挖掘,其后瑞典人、日本人也来到当阳峪 进行了考察,并发表了学术论文。工艺精湛、造型华美、气韵不凡的当阳峪瓷日渐为学界和收藏界所重视。“当阳峪”之名,英国学者司瓦洛和瑞典学者卡尔贝克称为“焦作窑”,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称为“修武窑”,中国学者周肇祥、陈万里、叶喆民称为“当阳峪窑”。1963年6月20日,“当阳峪瓷窑址”被河南省人 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修武县人民政府同日立碑。2006年5月25日,“当阳峪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于同日立碑。



      相关链接


      孟凡斌: 当阳峪人,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古法绞胎瓷传承人,孟家绞胎瓷坊掌门人,孟子74代世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文物复制基地,人民艺术副主任、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高级工艺美术、陶瓷工程师。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